原始文章

AMR 是移植失敗的主因之一,但目前缺乏標準有效治療,常用藥物像類固醇、rituximab 等,證據都不夠強。血漿置換加 IVIG 可能對早期 AMR 有幫助,但效果有限。新一代治療如 CD38 抗體和補體抑制劑在臨床試驗中有潛力,未來有望帶來新療法。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一項研究評估了使用分子檢測來診斷腎移植活檢中的抗體介導排斥反應。活檢被分為三組:符合排斥標準的、排斥狀態不確定的,以及對照組活檢。結果顯示,整合分子檢測使一些活檢被重新分類為抗體介導排斥反應,導致移植物存活率下降。這表明在臨床實踐中使用分子工具來診斷排斥反應可能具有潛在益處。 PubMed DOI

抗體介導的排斥反應(ABMR)對實體器官移植的長期成功造成挑戰,主要因為供體特異性抗體(DSA)增加了排斥風險。目前尚無有效治療ABMR的方法,顯示出創新策略的必要性。細胞治療,特別是基因工程的嵌合HLA抗體受體(CHAR),是一個有前景的方向。三個實驗室已開發CHAR-T細胞,這些改造的人類T細胞能針對並消除產生DSA的B細胞。這種方法可能成為針對ABMR的去敏感化治療方案。 PubMed DOI

接受腎臟移植的病人若有特定抗HLA抗體,會增加抗體介導排斥反應(AMR)的風險。本研究針對155名高敏感腎臟移植病人進行評估,發現122名中有13名(10.6%)在移植後兩週內被診斷為非常早期的抗體介導排斥反應(veABMR),佔所有AMR病例的52%。這些病人的移植物存活率顯著低於未發生早期排斥反應的病人,且面臨更高的移植物失敗風險。因此,早期例行活檢對高風險病人至關重要。 PubMed DOI

腎臟移植中的抗體介導排斥反應治療仍然困難,因為缺乏有效方案。傳統的rituximab療法無效,因為長壽命的漿細胞不表達CD20。相對地,抗CD38單克隆抗體daratumumab在多發性骨髓瘤中顯示出潛力,初步研究也顯示其對心臟和腎臟移植的抗體介導排斥反應有希望。一名患者在接受rituximab後未見改善,改用daratumumab後,骨髓分析顯示CD38+漿細胞減少,且供體特異性抗體也減少。這顯示針對非癌症的排斥反應,使用高劑量可能不必要,應採取更具針對性的治療方法。 PubMed DOI

對於兒童腎臟移植受者(KTR),急性排斥反應(AR)若治療不當,可能導致移植物早期失敗。研究發現,血清肌酸酐並非可靠的移植物功能指標,隨訪活檢能有效識別持續炎症及未來排斥事件。分析23名KTR中,TCMR的解決率高達75%,而AMR和混合型則較低。持續的微血管炎症(MVI)與未解決的AR相關,且預示未來排斥事件的風險。研究建議定期進行隨訪活檢,並探索非侵入性生物標記物的應用。 PubMed DOI

膜性腎病變是成人常見的腎病症候群原因,約三分之一患者對標準免疫抑制治療無效,腎衰竭風險較高。這篇綜述整理了針對治療無效或反覆復發患者的替代療法,特別是B細胞和漿細胞相關治療,根據個案和系列研究,效果都不錯。 PubMed DOI

IL-6在腎臟移植排斥和腎衰竭併發症中很重要。雖然針對IL-6的藥物(如tocilizumab、clazakizumab)早期有些成效,但近期大型臨床試驗(像IMAGINE)結果不理想,甚至提前終止。目前還有小型研究進行中,但IL-6標靶治療能否預防腎臟移植失敗,效果還不確定。 PubMed DOI

一項針對腎臟移植患者的研究發現,使用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能穩定腎臟損傷,減緩腎功能惡化,並降低部分免疫相關基因表現。不過,12個月內病人和移植腎的存活率並無明顯差異,長期效果還需進一步觀察。 PubMed DOI

這篇文章重點在說明腎小球疾病常因免疫耐受喪失及B細胞、漿細胞產生自體抗體所致。傳統免疫抑制治療副作用大且效果有限。文中介紹針對B細胞和漿細胞的新型治療,包括anti-CD20抗體、BAFF/APRIL抑制劑、B細胞受體抑制劑、蛋白酶體抑制劑、anti-CD38,以及新興的CAR-T和雙特異性T細胞接合劑,並討論抗藥性問題。 PubMed DOI

免疫介導腎臟病常因B細胞異常活化導致復發,傳統像rituximab等治療無法徹底清除B細胞。CAR細胞治療則能精準攻擊B細胞,有望帶來更完整的治療效果,改善復發問題。這篇綜述探討CAR療法在腎臟病治療上的潛力。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