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對糖尿病且洗腎的末期腎臟病患者來說,BMI和死亡風險的關係會因透析方式不同而有差異。血液透析患者太瘦(BMI ≤18.5)死亡風險較高,反而過重或輕中度肥胖(BMI 25.1–40)存活率較好;但腹膜透析患者BMI和死亡風險沒明顯關聯。因此,建議洗腎患者要定期追蹤BMI,並依透析方式調整健康管理。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這項研究針對接受維持性血液透析的末期腎病患者,調查他們的營養狀況。分析了142名主要為黑人/非裔美國人的成年人,發現他們的飲食能量和蛋白質攝取均低於國家標準。具體來說,飲食能量中位數為17.6 kcal/kg,蛋白質中位數為0.7 g/kg。研究還發現,飲食能量和蛋白質攝取與腰臀比之間有顯著正相關,尤其在女性中。這顯示該群體的營養攝取不足,並建議進一步研究腰臀比作為評估飲食影響的指標。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慢性透析患者在急性B型主動脈剝離後的結果,發現透析患者的住院死亡率(8.0%)顯著高於非透析患者(4.3%)。雖然非透析患者的死亡率逐年下降,但透析患者卻呈上升趨勢。研究指出,體重過輕和正常BMI的透析患者死亡風險較高,而超重患者則相對安全,顯示出「肥胖悖論」。這些結果強調了針對透析患者的管理策略需考慮BMI與死亡率之間的特殊關係。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年齡對血液透析(HD)患者體重指數(BMI)與全因死亡率的影響。分析了66,129名來自韓國腎臟數據系統的HD患者,分為三個年齡組。結果顯示,在中位隨訪3.4年內,21.7%的患者死亡。較低的BMI與較差的生存結果相關,年輕組的生存時間隨BMI增加而延長,但老年組在BMI約25 kg/m²時生存時間穩定。年齡增長對生存時間的影響在長期內更顯著。總結來說,較低的BMI與HD患者的死亡率較高有關,年輕患者影響更明顯。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體重指數(BMI)與自體顯性多囊腎病(ADPKD)患者進展至末期腎病(ESKD)的關係。研究分為早期(研究A)和晚期(研究B)兩組,早期患者的平均腎小管過濾率為91 mL/min/1.73m²,晚期則為48 mL/min/1.73m²。結果顯示,早期ADPKD患者中,較高的BMI,特別是肥胖,與進展至ESKD的風險增加有關,危險比達2.71;但在晚期患者中,BMI與ESKD進展之間並無顯著關聯。總結來說,肥胖是早期ADPKD患者的風險因素,但在晚期則不成立。 PubMed DOI

研究顯示,體重指數 (BMI) 升高是2型糖尿病患者發展糖尿病腎病的重要風險因素。透過IEU數據庫進行的孟德爾隨機化分析,確認了因果關係的可靠性。根據2021年全球疾病負擔研究的數據,1990年至2021年間,高BMI與T2DKD相關的死亡率及殘疾年數持續上升,特別是在年長者及中等社會人口指數的地區,如東亞。預測顯示,這一負擔將持續上升至2049年,顯示出減少BMI的公共衛生干預措施的迫切性。 PubMed DOI

這項針對268位洗腎患者的研究發現,透析時常發生低血糖(每次透析超過3次)會明顯提高死亡率。像BMI、抽菸、喝酒對存活率沒影響,但有糖尿病、心血管或腦血管疾病,以及透析時低血糖的患者,死亡率都比較高。頻繁低血糖是這類患者死亡的重要危險因子。 PubMed DOI

美國退伍軍人研究發現,晚期慢性腎臟病患者即使BMI穩定,洗腎前血清白蛋白下降,仍會大幅增加洗腎後死亡率。這表示只看BMI無法全面評估營養狀況,建議應搭配其他指標做更完整的營養評估。 PubMed DOI

一項針對中國1,044位洗腎患者的研究發現,飲食中碳水化合物比例太高(超過總熱量的72.1%),不論是全因死亡或心血管死亡風險都會增加,尤其是總熱量攝取又偏低時,死亡風險更高。這表示洗腎患者如果碳水吃太多、熱量又不夠,存活率會變差。 PubMed DOI

洗腎病人如果同時有營養不良、發炎和體液過多,死亡風險會大幅提升。研究建立了一個評分工具,可預測3、5、7年存活率。建議醫師要全面評估這三項狀況,才能更好管理風險、提升預後。 PubMed DOI

「肥胖悖論」指的是有心血管疾病或第二型糖尿病的人,體重過重或輕度肥胖時,反而存活率較高。這篇綜述檢視相關證據,探討可能原因(如混雜因子、BMI限制、脂肪分布),並說明這些發現對肥胖管理和治療策略的重要性。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