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發現,體重調整腰圍指數(WWI)和心臟代謝指數(CMI)都和高血壓患者出現蛋白尿的風險有關,尤其WWI的預測力更強,特別是在WWI較低的男性身上更明顯。WWI在偵測蛋白尿方面表現優於CMI,結合其他臨床因素後,診斷準確度也提升,顯示這兩個指標有助於高血壓患者腎臟風險的早期篩檢。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這項研究探討了身體質量指數(BMI)與腰圍身高比(WHtR)在全球不同區域識別高血壓的有效性。分析了1990至2023年的數據,涵蓋20至64歲成年人。主要發現包括:BMI與WHtR的相關性強,南亞的WHtR最高,且高血壓隨BMI和WHtR上升而增加。兩者在辨識高血壓方面表現相似,聯合使用效果僅稍有改善。研究強調在評估健康風險時需考慮區域差異,並獲得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支持。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踝臂指數(ABI)與2型糖尿病(T2D)患者中慢性腎病(CKD)進展的關聯,特別是那些體重指數(BMI)較高的患者。研究分析了3,631名基線腎小管過濾率(eGFR)超過60 ml/min/1.73 m²的參與者,發現CKD進展與平均ABI呈反J型關係,無論ABI值高低均增加CKD風險。此外,ABI的年度變化也與CKD風險相關。研究建議監測ABI及其變化可幫助評估T2D及高BMI患者的CKD風險,但也指出可能存在未測量的混雜因素。 PubMed DOI

這項研究分析了成年期間體重變化與慢性腎臟病(CKD)風險的關聯,數據來自34,187名成年人。結果顯示,經歷肥胖與非肥胖轉變的人,以及持續肥胖者,發展CKD的風險較高。研究還發現,體重顯著增加(≥20公斤)或大量減少(>2.5公斤)也會提高CKD風險。年齡和性別在這些關聯中扮演重要角色,特別是60歲以下的參與者。這些結果強調穩定體重的重要性,對CKD的預防和管理提供了重要見解。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中國45歲以上人群的內臟脂肪指數(CVAI)對新發高血壓(NOH)風險的長期影響。研究分析了2,836名參與者的數據,發現累積CVAI、內臟脂肪指數(VAI)和脂質積累產品(LAP)較高者,NOH風險顯著增加。調整後的賠率比顯示,CVAI的預測能力最強。研究建議,定期監測CVAI變化可幫助識別中老年高風險NOH個體。 PubMed DOI

這項研究發現,肥胖會明顯導致腎功能變差,尤其是用cystatin C來評估時才看得出來,用creatinine則沒這關聯。影像和遺傳分析也支持這結果,提醒大家在研究肥胖和慢性腎臟病時,選對腎功能指標很重要。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指出,用尿液白蛋白/肌酸酐比值(UACR)加體重,就能準確估算每日蛋白尿,效果跟加上年齡、性別一樣好。BMI低於28.5的人只用UACR就夠,BMI高於28.5的人則建議加上體重,準確度會更高。年齡和性別其實沒什麼幫助,這樣估算方式更簡單,臨床上也更方便。 PubMed DOI

這項研究發現,無論用腰圍與身高比(WHtR)還是身體質量指數(BMI),只要成年時偏高,都會增加肝臟脂肪和高血壓的風險。若從小就過重且持續到大人,風險更高。WHtR比BMI更能反映體脂肪,特別和肝臟脂肪有關,未來篩檢兒童健康風險時,WHtR可能更適合。 PubMed DOI

這份研究分析1990到2021年全球資料,發現因高BMI引起的慢性腎臟病(CKD)持續增加,死亡率和致殘率也都上升,預估到2040年還會惡化。男性、年長者和某些地區負擔特別重。研究呼籲公衛政策應加強針對男性和年長者的預防與治療措施。 PubMed DOI

在有心臟衰竭且射出分率保留(HFpEF)的病人中,腹部肥胖(用腰圍和腰圍與身高比來看)很常見。這篇分析發現,腰圍和WHtR越高,腎臟出問題的風險也越高,但BMI則沒有這關聯。簡單說,對HFpEF病人來說,腰圍和WHtR比BMI更能預測腎臟風險。 PubMed DOI

瑞典一項涵蓋4,700多名成年人的研究發現,單用creatinine或cystatin C計算的eGFR在體重過輕或肥胖者會高估或低估腎功能。結合兩者的eGFRcr-cys公式,在各種BMI下最準確,尤其不校正體表面積時,更能正確評估腎功能,幫助臨床做出更合適的治療判斷。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