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份回溯性研究發現,約三分之一的歌舞伎症候群患者有腎臟或泌尿道異常,其中34%會發展成慢性腎臟病。年紀較小時被診斷或有雙側腎臟異常者,風險更高。建議定期檢查和追蹤腎功能,有助於及早發現和管理相關問題。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這項研究調查了香港接受腎臟替代療法(KRT)的兒童中,獲得性囊性腎病(ACKD)的情況。從2023年6月到12月,對43名小兒患者進行影像檢查,發現42%有ACKD,其中大多數無症狀,但有兩名患者出現嚴重併發症。研究指出,透析時間超過28個月與ACKD發展有顯著關聯。結合超音波和MRI的檢查效果更佳,強調了早期移植和定期監測的重要性。 PubMed DOI

這項研究針對威爾姆斯腫瘤(WT)倖存者的長期腎臟健康進行調查,特別是高風險患者。研究分析了64名在兒童醫療中心接受WT治療的患者,並追蹤了中位11.3年。結果顯示,35名患者的腎小管過濾率下降,2名進展至慢性腎病第5期。67%的患者有腎臟代償性肥大,41%出現高血壓,22%有蛋白尿。這強調了持續監測腎功能和血壓的重要性,以管理潛在的慢性腎病。 PubMed DOI

慢性腎病(CKD)在巴爾德-比德爾症候群(BBS)患者中是一個重要議題,早期診斷和介入對改善預後至關重要。本研究分析了65名BBS患者的腎功能,發現25%的患者估計腎小管過濾率(eGFR)低於60 ml/min每1.73 m²,且年齡與eGFR呈負相關。eGFR的下降與基因突變及高血壓有關,身體質量指數(BMI)也獨立影響腎功能。即使基因突變相同,患者的腎功能仍有顯著差異。研究強調BBS患者面臨較高的腎病風險,未來需進一步探討可調整的風險因素。 PubMed DOI

這項來自低中收入國家的前導研究發現,兒童加護病房住院病童有15%發生急性腎損傷(AKI),其中8%在三個月後發展成慢性腎臟病(CKD),18%有CKD風險。AKI超過48小時者,後續腎臟問題風險更高。研究強調需進一步調查與追蹤。 PubMed DOI

這項針對敘利亞兒童慢性腎臟病的研究發現,先天性腎臟及泌尿道異常是最常見原因。腎小球疾病的兒童惡化速度最快。蛋白尿、高血壓等風險因子會加速病情惡化,性別、年齡和家族史則沒明顯影響。及早控制高血壓和蛋白尿,有助延緩病程進展。 PubMed DOI

這篇系統性回顧發現,非常早產(32週以下)出生的兒童和青少年,血清Cystatin C濃度較足月出生者高,顯示腎功能可能較差。雖然初步分析發現早產者腎功能較低、收縮壓較高,但進一步分析後差異不明顯。建議針對早產兒應加強腎臟健康監測,尤其可利用Cystatin C,但仍需更多長期研究確認。 PubMed DOI

急性腎損傷(AKI)即使輕微或短暫,也會明顯增加日後發展成慢性腎臟病、腎衰竭或其他腎臟重大問題的風險,尤其是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或手術史的人更要注意。所有AKI患者都應該在發生後定期追蹤,及早發現和處理腎臟問題。 PubMed DOI

這項研究發現,非洲地區COVID-19重症患者只要住院時有急性腎損傷(AKI),出院後兩年內腎功能惡化、發展成慢性腎臟病(CKD)的風險明顯提高。AKI是腎臟不良結局的重要預警,康復者尤其有AKI病史者,出院後要定期追蹤腎臟健康。 PubMed DOI

這篇系統性回顧和統合分析指出,類固醇敏感型腎病症候群(SSNS)兒童發生腎衰竭、慢性腎臟病和死亡的機率都很低,每千人年不到4例。相較之下,類固醇抗藥型(SRNS)兒童這些風險明顯較高,但有逐年下降趨勢。癌症發生非常罕見,多數死亡是因腎衰竭或感染造成。 PubMed DOI

這項針對229位CAKUT患者的研究發現,腎衰竭進展速度會因CAKUT亞型、是否有腎外症狀,以及雙側腎臟/泌尿道受影響而有很大差異。只有12%經基因檢測能找到致病基因,且多為有腎外症狀者。綜合症型、雙側受影響或特定亞型(如多囊性發育不良腎)患者,較早進展到腎衰竭。大多數基因原因仍不明,詳細臨床評估很重要。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