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心臟衰竭很常見,診斷靠臨床評估和檢查,治療則有藥物、手術和生活調整,強調多專業團隊合作。居家照護配合遠距醫療和APP,效果跟門診差不多,但還有資源和流程標準化的問題。完整的照護手冊能幫助病人和醫療團隊在家更有系統地管理心臟衰竭。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心臟衰竭惡化(WHF)常導致患者頻繁再住院及生活品質下降,顯示出新療法的需求。本研究評估在住院或脆弱階段啟動新療法的有效性,結果顯示新療法能顯著減少再住院風險,特別是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抑制劑、ARNI及鐵碳醣複合物。sotagliflozin在住院方面效果最佳,ARNI和鐵碳醣複合物也有顯著成效。研究建議在WHF管理中應儘早引入這些新療法,以改善患者的治療結果。 PubMed DOI

心臟衰竭伴隨保留射出分數(HFpEF)是一種複雜的病症,主要特徵為舒張功能障礙,且發病率高,診斷與治療挑戰重重。本文探討HFpEF的現有及新興藥物治療,強調個人化治療的重要性。 我們分析了傳統治療如利尿劑、RAAS抑制劑和β-阻滯劑,以及新療法如SGLT2抑制劑和GLP-1激動劑。SGLT2抑制劑在減少住院率和緩解症狀上效果顯著,而GLP-1激動劑對肥胖病人有良好前景。其他新療法仍需進一步驗證。有效管理HFpEF需綜合策略,包括生活方式改變和個人化治療計畫。 PubMed DOI

這項巴西研究發現,心臟科醫師用遠距醫療支援基層醫師管理心衰竭病人是可行的,大家普遍能接受,但病人怕少了專科醫師面對面看診,基層醫師覺得工作變多,心臟科醫師則擔心這模式難長久。臨床效果有限,有些用藥有進步,但部分指標反而變差。多數人偏好非同步平台。建議未來研究要解決參與度和資料遺漏問題,並考慮擴大規模。 PubMed DOI

結合健康生活習慣(像是均衡飲食、規律運動、控制體重、戒菸酒和心理支持)和標準心臟衰竭藥物治療,可以有效提升心臟衰竭患者的生活品質、減少住院。這種整合治療能加強藥效、改善心臟功能,但推動上會遇到社會和文化挑戰。未來應強調個人化照護、團隊合作及政策支持,提升治療效果。 PubMed DOI

心臟衰竭治療雖有進步,但現有藥物效果有限。新藥、分子治療和AI應用帶來精準醫療新希望,再生醫學也有潛力修復心臟。不過,資料品質、法規、免疫排斥和高成本等問題,仍是未來必須克服的挑戰。 PubMed DOI

慢性腎臟病和心臟衰竭常常互相影響,治療上很複雜,需要個人化調整。雖然有些藥物有效,但晚期腎臟病時使用會受限。隨著精準醫療、AI和遠距監測進步,能更早發現問題並提供更適合的照護。跨科團隊合作和持續研究,對提升治療成效很重要。 PubMed DOI

SGLT2抑制劑等新療法讓HFpEF變得可治療,正確診斷更重要。但HFpEF常被低估或漏診,尤其是肥胖或有心房顫動的患者,因診斷困難。這篇綜述說明診斷挑戰,並提出5步驟協助醫師辨識不明呼吸困難的HFpEF,強調基層醫師早期發現的重要性,也討論提升社區轉診與診斷率的方法。 PubMed DOI

雖然醫療進步,心臟衰竭治療效果還是不理想,主要是指引建議的藥物沒被廣泛使用。新科技像遠距監測,有助於早期發現病情惡化。只要及早、持續用藥,再搭配數位健康工具,有機會改善病人預後。這篇綜述強調,心臟衰竭照護要結合先進治療和科技,才能真正進步。 PubMed DOI

VITAL-HF 臨床試驗評估遠端數位照護,是否能讓心臟衰竭(HFrEF)患者比傳統照護更快、更有效地調整藥物。178 位病人隨機分組,6 個月內優化治療,主要看藥物使用和劑量變化。這研究有助了解數位照護能否安全提升治療效果。 PubMed DOI

心臟衰竭是心臟無法有效供血,常見且死亡率高。依射血分率分三型,早期診斷靠抽血和心臟超音波。HFrEF建議用ACEI、β阻斷劑、MRA、SGLT2抑制劑等藥物,能降低死亡和住院率。合併其他疾病時也有特定治療。結合藥物、復健、疫苗和心理照護,有助延緩惡化、減少住院、提升存活率。 Pub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