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重點摘要(繁體中文):** BK病毒在健康兒童中是罕見的出血性膀胱炎原因。這個案例描述一位4歲女童,持續有血尿和泌尿道症狀,最初檢查排除了常見原因。進一步檢查發現她的血液和尿液中都有BK病毒,這顯示即使是免疫功能正常的兒童,BK病毒也有可能引起出血性膀胱炎。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Posoleucel是一種針對BK病毒及其他機會性感染的研究性療法。在一項針對腎臟移植受者的第二期研究中,結果顯示其安全性良好且耐受性佳。研究中,posoleucel在降低BK病毒血症的效果優於安慰劑,並且BK病毒特異性T細胞數量增加。這項試驗共61名參與者,隨機分配接受posoleucel或安慰劑,為期12週,隨後再進行12週的隨訪。未報告任何嚴重不良事件,且接受posoleucel的受試者不良事件略低於安慰劑組。儘管如此,研究仍有隨訪時間短及檢測結果差異能力不足的限制。總體而言,posoleucel對腎臟移植患者的BK病毒感染治療展現潛力。 PubMed DOI

BK多瘤病毒(BKPyV)在腎臟移植中是一大挑戰,常引發BK多瘤病毒相關腎病(BKPyVAN),可能導致移植物早期失敗。雖然減少免疫抑制可降低風險,但也可能增加急性排斥反應的機會。腎臟活檢是診斷BKPyVAN的最佳方法,但可能出現假陰性。現階段缺乏標準化的檢測方法及隨機對照試驗來確定最佳治療策略。對BKPyV的生物學了解仍不夠,需進一步研究以發展針對性抗病毒療法。此文回顧了BKPyVAN的診斷與治療現狀,並強調最新的研究進展。 PubMed DOI

這篇病例報告指出,10歲男童因反覆發燒型泌尿道感染和慢性腎臟病,接受七次糞便微生物移植(FMT)後,腸道菌叢明顯改善,有害菌減少、有益菌增加,臨床效果很好。這顯示FMT有機會成為治療兒童反覆fUTIs的新方法。 PubMed DOI

這項研究開發了一個簡單的風險評分工具,能預測腎臟移植後一年內發生BK病毒腎病的機率。評分依據包括:受贈者年齡超過50歲、男性,以及有腎臟移植病史。這個模型準確度中等(AUC 0.65),可協助找出高風險病人,幫助醫師提早規劃預防措施。 PubMed DOI

這篇病例報告描述一對同卵雙胞胎因CRB2基因突變罹患先天性腎病症候群,兩人都進展到腎衰竭並接受腎臟移植。一人移植後因真菌感染過世,另一人則出現多種免疫併發症。兩人也有腦部、心臟及發展問題。這案例提醒CRB2相關疾病表現多元,治療管理困難,基因檢測很重要,未來還需更多研究。 PubMed DOI

從腎臟移植病人尿液取得的腎小管上皮細胞,能當作非傳統抗原呈現細胞。受到刺激時,這些細胞會表現免疫活化分子並分泌發炎訊號,能把BK病毒胜肽呈現給T細胞,進而啟動針對BKV的CD4和CD8 T細胞反應,有助於腎臟內清除BKV感染。 PubMed DOI

這篇研究分享兩位小朋友接受因 COVID-19 疫苗引發 VITT 過世者的腎臟移植案例。一位移植後三年腎功能都很好,另一位則因腎臟反覆血栓,最後移植失敗。兩人腎臟都有 VITT 相關抗體,併發症那位抗體濃度更高。提醒從 VITT 捐贈者移植器官給小朋友時要特別謹慎。 PubMed DOI

氣腫性膀胱炎是罕見且嚴重的膀胱感染,常見於糖尿病或免疫力差的人。本案例是一位使用SGLT-2抑制劑empagliflozin的糖尿病男性,因克雷白氏菌感染導致氣腫性膀胱炎,顯示empagliflozin可能會提高嚴重泌尿道感染的風險。 PubMed DOI

原發性腎臟淋巴瘤在小孩很罕見,雙側發生更容易引起嚴重腎衰竭,治療難度高。這案例是一位青少女因雙側腎臟大B細胞淋巴瘤導致末期腎衰竭,醫療團隊調整化療和洗腎方式,成功讓她癌症緩解、腎功能部分恢復,六個月後不用再洗腎。強調多專科合作和治療調整的重要性。 PubMed DOI

這項研究用單細胞染色質分析技術,深入比較腎臟移植後T細胞介導排斥反應和BK多瘤病毒腎病變的細胞變化與分子特徵。結果發現,兩者在細胞組成和染色質調控路徑上有明顯差異,並找出關鍵調控因子,未來有助於提升診斷和治療這些移植併發症的精準度。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