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中國研究發現,belimumab加成治療對新診斷和難治型活動性狼瘡腎炎患者都有效,能改善蛋白尿、疾病活動度並減少類固醇用量。新診斷患者改善速度較快,類固醇減量也更明顯。12個月後,兩組腎臟反應和不良事件發生率差不多。建議活動性LN患者越早用belimumab,效果越好,尤其是新診斷者。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增生性紅斑狼瘡腎炎(LN)的管理需在疾病活動期與靜止期之間靈活調整,這需要準確的評估工具。文章強調臨床、血清學及組織學評估在重新定義LN治療目標中的重要性。傳統上,治療成功以減少蛋白尿和改善腎功能為標準,但這些指標無法完全區分活躍炎症與慢性損傷。雖然研究持續進行,抗雙鏈DNA抗體仍是主要的評估指標。作者建議轉向更動態、個體化的治療方法,並同時達成臨床、免疫學及腎功能保護三大目標。 PubMed DOI

IgA腎病(IgAN)是常見的腎小球疾病,也是中國慢性腎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對於標準治療後的難治病例,選擇有限。本報告探討一名嚴重IgAN兒童病例,傳統治療外,加入了belimumab這種單克隆抗體,取得良好療效。患者腎功能改善,外周血漿細胞數量減少。此案例首次顯示將belimumab納入IgAN免疫抑制治療方案的潛在益處。 PubMed DOI

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是一種常見的自體免疫疾病,會引發疲勞、發燒、關節疼痛等全身症狀,並可能導致狼瘡性腎炎(LN),若不妥善處理,會造成嚴重腎損傷。目前治療LN的藥物多為非標籤使用,且副作用風險高。最近研究發現,最初用於糖尿病的SGLT-2抑制劑可能對LN有改善腎功能的效果,並減少尿中蛋白質和白蛋白,顯示出潛在的治療價值,但仍需更多研究來確認其有效性。 PubMed DOI

在一項第三期臨床試驗中,obinutuzumab(人源化抗CD20單克隆抗體)與安慰劑在活躍性狼瘡腎炎的成人患者中進行比較。結果顯示,obinutuzumab組有46.4%的患者達到完全腎臟反應,顯著高於安慰劑組的33.1%(P=0.02)。此外,obinutuzumab組在較低劑量的類固醇下也有更好的腎臟反應。雖然安全性問題不明顯,但obinutuzumab組報告了較多的嚴重不良事件,特別是感染。總體而言,obinutuzumab結合標準療法對活躍性狼瘡腎炎的治療效果更佳。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評估telitacicept在真實世界中治療狼瘡性腎炎的效果與安全性。研究中,成人LN患者每週接受80/160 mg的telitacicept治療,對照組則接受標準療法。結果顯示,telitacicept組的完全腎反應率(CRR)和主要療效腎反應率(PERR)均顯著高於對照組,且蛋白尿減少幅度也更大。特別是對於V型LN患者及蛋白尿超過3 g/d的患者,telitacicept效果更佳。整體而言,telitacicept在狼瘡性腎炎患者中展現出良好的療效與安全性。 PubMed DOI

Obinutuzumab是一種新型抗CD20單克隆抗體,針對2022至2024年間在長征醫院進行的回顧性研究,評估其對rituximab耐藥的膜性腎病(MN)和最小變病(MCD)患者的療效。研究中七名MN患者中,86%達到至少部分緩解,兩名患者完全緩解,且無復發情況。五名MCD患者在中位1個月內完全緩解,且可減少用藥。重要的是,治療過程中未出現嚴重不良事件,顯示obinutuzumab可能是對rituximab耐藥患者的有效替代方案。 PubMed DOI

這項回溯性研究針對20位對rituximab無效的PLA2R相關膜性腎病變患者,使用obinutuzumab治療後,有80%達到緩解(10%完全、70%部分),且大多數人B細胞耗竭、免疫學緩解,沒出現嚴重副作用。obinutuzumab對這類難治型患者看來有效又安全,但多為部分緩解,追蹤時間也偏短。 PubMed DOI

這項單中心研究針對17位對rituximab無效的PLA2R相關膜性腎病變患者,改用obinutuzumab治療。追蹤約一年後,有94%病患達到完全或部分緩解,且多數在4到6個月內見效。obinutuzumab有機會成為rituximab無效患者的新選擇,但還需要更多大型研究來證實。 PubMed DOI

一項針對4354位SLE患者的研究發現,使用SGLT2抑制劑的人,24個月後腎功能(eGFR)比沒用的人更好,腎功能惡化或進展到末期腎病的風險也較低,顯示SGLT2抑制劑有助於保護SLE患者的腎臟。 PubMed DOI

這項回溯性研究顯示,belimumab 對合併腎病症候群的紅斑性狼瘡腎炎患者來說,效果不錯且安全性高。治療 18 個月後,腎功能和蛋白尿都有明顯改善,類固醇也能減量,副作用和沒合併腎病症候群的患者差不多,沒出現嚴重安全問題,支持臨床上可用於這類患者。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