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指出,膀胱尿道攝影中發現腎內逆流,會獨立增加小朋友泌尿道感染後產生腎臟疤痕的風險,且疤痕多半出現在逆流的位置。因此,評估VUR時若能記錄腎內逆流,有助於提供更個人化的治療建議。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這項研究旨在找出與兒童尿路感染及尿路擴張相關的高級別膀胱輸尿管逆流(VUR)因素,並開發預測模型以減少侵入性檢查的需求。研究分析了1,044名患者的資料,發現8.2%有重度逆流,主要風險因素包括:2歲以下、男性、非大腸桿菌病原體、UTD-P3擴張及腎臟瘢痕。研究團隊建立的評分系統準確率高達93.4%,能有效識別重度逆流,並減少94%患者接受不必要檢查的情況。 PubMed DOI

慢性腎病(CKD)對於後尿道瓣(PUV)的兒童影響深遠,約有40%的病例受到影響。研究開發了一個名為PURK的風險評分工具,旨在根據臨床數據預測CKD的進展。這項研究納入283名PUV兒童,並隨訪至少一年。關鍵預測因子包括基線肌酸酐超過150 µmol/L、高度膀胱輸尿管逆流、生長不良及腎發育不良。PURK分數在預測準確性上表現優異,能有效提升病患照護及家庭諮詢,並促進醫療研究的比較。 PubMed DOI

發燒性尿道感染(fUTIs)在小孩中相當普遍且嚴重,對腎臟健康影響深遠。當細菌侵入腎組織時,身體會產生炎症反應來抵抗感染,雖然這對抗病有幫助,但也可能損害腎臟。 本文將探討fUTIs對腎臟的影響,包括臨床徵兆、放射學發現和生化標記,並考慮其對腎功能的長期影響。了解這些情況有助醫療人員及時診斷並提供有效治療,降低併發症風險,如敗血症和慢性腎損傷。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新生兒輕度尿道擴張(UTD)在兒童中未解決的原因。研究期間為2013至2021年,涵蓋33名兒童和58個腎臟單位,並在孩子3歲前定期進行超音波檢查。結果顯示,UTD P2(較嚴重擴張)的腎臟長度和體積明顯大於已解決的腎臟,且長度超過某些標準差的腎臟需要更長時間才能解決,顯示腎臟大小的增加是輕度UTD持續存在的預測因素。研究強調了監測腎臟大小對預測UTD解決的重要性。 PubMed DOI

這項研究發現,兒童DMSA掃描若有局部缺損,未來反覆泌尿道感染的機率較高;若同時有彌漫性不均勻和局部缺損,則腎功能長期下降的風險最大。早期辨識這些影像型態,有助於預測哪些小朋友較容易出現腎臟問題。 PubMed DOI

這項研究發現,腎臟內阻力指數(RRI)和腎移植後感染有明顯關聯。RRI高於0.765時,對偵測感染有中等準確度。若移植腎功能異常但RRI正常,可能代表感染,有助於判斷是否需要做腎臟切片及解讀結果。 PubMed DOI

這項研究發現,尿液中的NGAL和renalase在有神經性膀胱的小朋友裡明顯偏高,尤其腎功能變差或有腎臟疤痕時更明顯。這兩個指標和腎功能呈負相關,數值越高代表腎功能越差。NGAL和renalase有機會成為早期、非侵入性的腎損傷檢測工具,但還需要更多研究證實。 PubMed DOI

這篇病例報告指出,10歲男童因反覆發燒型泌尿道感染和慢性腎臟病,接受七次糞便微生物移植(FMT)後,腸道菌叢明顯改善,有害菌減少、有益菌增加,臨床效果很好。這顯示FMT有機會成為治療兒童反覆fUTIs的新方法。 PubMed DOI

這項回溯性研究發現,IMN患者只要合併腎小管間質病變,病情通常會更嚴重,像是高血壓、腎病症候群發生率較高,腎功能也比較差。TIL會讓疾病緩解率變低、腎臟預後變差。高血壓、腎小球硬化和腎臟小動脈壁增厚則是IMN發展成TIL的獨立風險因子。 PubMed DOI

腎臟血管病變(RVLs)在紅斑性狼瘡腎炎(LN)患者中很常見,特別是增生型LN。這項研究發現,有RVLs的患者病情較嚴重,腎功能較差,完全緩解率也較低,且預後較差。RVLs的嚴重程度可作為預測LN預後的重要指標。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