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回溯性研究發現,IMN患者只要合併腎小管間質病變,病情通常會更嚴重,像是高血壓、腎病症候群發生率較高,腎功能也比較差。TIL會讓疾病緩解率變低、腎臟預後變差。高血壓、腎小球硬化和腎臟小動脈壁增厚則是IMN發展成TIL的獨立風險因子。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這項研究針對特發性膜性腎病(IMN),這是成人腎病綜合症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別與磷脂酶A2受體(PLA2R1)有關。研究發現IMN患者的PLA2R表達增加,並識別出440個與IMN相關的基因模組,特定基因如ECM1和SLC19A2被視為潛在的診斷標記。ECM1的高表達與IMN風險增加有關,而其他基因則可能降低風險。研究還透過免疫組織化學和定量RT-PCR確認了這些基因的表達模式,並顯示PLA2R陽性血清會影響細胞存活率。這些發現有助於理解IMN的潛在機制及其診斷與治療。 PubMed DOI

IgA腎病(IgAN)與腎內動脈/小動脈病變(IALs)有關,影響預後。本研究建立了IALs的半定量評分標準,並分析其在417例IgAN患者中的預後意義。結果顯示,具有IALs的患者腎臟綜合終點風險顯著較高(p < 0.001)。多變量Cox回歸分析指出,中度至重度的內膜纖維化和透明變是獨立的預後不良風險因素(HR分別為3.56和3.58,均p < 0.001)。研究強調了IALs在IgAN預後中的重要性,並呼籲對高風險患者進行針對性治療。 PubMed DOI

英國一項大型研究追蹤4,000多名特發性腎病症候群患者8年,發現腎臟預後和診斷類型、蛋白尿控制有關。遺傳型預後最差,微小變化病最好。FSGS和微小變化病患者若蛋白尿控制得好,10年腎存活率較高、腎功能惡化較慢。整體來說,微小變化病的腎臟預後都比FSGS好。 PubMed DOI

這項回溯性研究分析1,399位IgA腎病變患者,發現平均全身性免疫發炎指數(TASII)較高者,臨床表現較嚴重、腎臟預後也較差。TASII能獨立預測腎臟不良結局,是評估IgAN患者風險和預測腎臟存活率的實用指標。 PubMed DOI

這項法國研究發現,硬皮症腎危象患者的腎臟損傷型態比過去認知更為多元,並分為三種不同組織學類型。急性小動脈血栓、洋蔥皮樣變化及初診高肌酸酐,都是腎衰竭高風險因子。研究也發現腎臟血管有補體路徑活化,強調腎損傷的多樣性及特定病理特徵與預後不良有關。 PubMed DOI

這項針對536位IMN患者的研究發現,合併FSGS(特別是非tip型)的病人,病情較嚴重、蛋白尿較多、病理分期較高,完全緩解率較低,預後也較差。即使有用免疫抑制劑,非tip型FSGS的結果還是最差;tip型FSGS則和單純IMN差不多。顯示FSGS亞型會影響IMN患者的臨床表現和預後。 PubMed DOI

腎臟血管病變(RVLs)在紅斑性狼瘡腎炎(LN)患者中很常見,特別是增生型LN。這項研究發現,有RVLs的患者病情較嚴重,腎功能較差,完全緩解率也較低,且預後較差。RVLs的嚴重程度可作為預測LN預後的重要指標。 PubMed DOI

這項國際研究分析225位C3G或IC-MPGN患者,發現腎功能較差、有副蛋白、間質纖維化嚴重會增加腎臟惡化風險;反之,原發性疾病、白人、C4較低則風險較低。研究也建立了新的預測模型。特別是蛋白尿減少50%且低於1公克/天,和腎臟預後較好有明顯關聯,建議作為治療目標。 PubMed DOI

急性腎小管間質性腎炎(ATIN)常因藥物、感染或自體免疫引起,診斷困難,目前多靠侵入性的腎臟切片。新興的尿液生物標記物如CXCL9、TNF-α、IL-9有助於診斷與區分ATIN,尤其尿液CXCL9/肌酸酐比值準確度高。未來若能結合這些標記物與免疫、組織學資訊,有望提升診斷率並減少切片需求。 PubMed DOI

在自體免疫型膜性腎病變,若為了等自發緩解而延後免疫抑制治療,對最後還是需要治療的病人,腎功能惡化會更明顯。延遲治療時間越久,eGFR下降越多。用蛋白尿和腎功能來分風險,有助預測誰會自發緩解、誰風險高。及早找出高風險病人並及時治療,有助保護腎臟。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