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回溯性研究發現,IMN患者只要合併腎小管間質病變,病情通常會更嚴重,像是高血壓、腎病症候群發生率較高,腎功能也比較差。TIL會讓疾病緩解率變低、腎臟預後變差。高血壓、腎小球硬化和腎臟小動脈壁增厚則是IMN發展成TIL的獨立風險因子。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這項研究觀察了通過腎臟活檢確診糖尿病腎病(DN)和急性腎小管間質腎炎(ATIN)的患者。研究人員探討了這些患者在接受糖皮質激素治療後的病情進展和腎臟結果。他們分析了67名患者的數據,發現使用糖皮質激素並未改善這些患者的腎臟預後。較低的白蛋白水平與較差的腎臟預後有關。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自發性膜性腎病(iMN)患者血清中的B細胞活化因子(BAFF)和增殖誘導配體(APRIL)之間的關係。結果顯示,iMN患者的BAFF和APRIL水準雖高於健康對照,但仍低於最小變病(MCD)患者。研究涵蓋70名iMN患者,隨訪中位數24個月。主要發現是BAFF水準與APRIL、抗PLA2R抗體及24小時蛋白尿呈正相關,且BAFF被確定為蛋白尿緩解的獨立預測因子,顯示高BAFF水準與iMN患者的臨床表現及疾病進展較差有關。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調查了急性間質性腎炎(AIN),這是急性腎損傷的主要原因,分析了2012至2023年間在梅奧診所接受腎活檢的166名患者。主要發現包括: - 藥物是AIN的主要原因(67%),其次是自體免疫疾病(20%)和感染(6%)。 - 76%的患者在六個月內腎功能恢復。 - 中度至重度的間質纖維化和腎小管萎縮會影響恢復,透析需求也有負面影響。 - 藥物相關的AIN恢復率較高(81%對66%)。 - 雖然81%的患者接受類固醇治療,但對恢復率影響不大。 這項研究強調了IFTA和透析需求在預測腎臟結果中的重要性,對AIN患者的管理和預後提供了重要見解。 PubMed DOI

IgA腎病(IgAN)與腎內動脈/小動脈病變(IALs)有關,影響預後。本研究建立了IALs的半定量評分標準,並分析其在417例IgAN患者中的預後意義。結果顯示,具有IALs的患者腎臟綜合終點風險顯著較高(p < 0.001)。多變量Cox回歸分析指出,中度至重度的內膜纖維化和透明變是獨立的預後不良風險因素(HR分別為3.56和3.58,均p < 0.001)。研究強調了IALs在IgAN預後中的重要性,並呼籲對高風險患者進行針對性治療。 PubMed DOI

這項回溯性研究分析1,399位IgA腎病變患者,發現平均全身性免疫發炎指數(TASII)較高者,臨床表現較嚴重、腎臟預後也較差。TASII能獨立預測腎臟不良結局,是評估IgAN患者風險和預測腎臟存活率的實用指標。 PubMed DOI

這項法國研究發現,硬皮症腎危象患者的腎臟損傷型態比過去認知更為多元,並分為三種不同組織學類型。急性小動脈血栓、洋蔥皮樣變化及初診高肌酸酐,都是腎衰竭高風險因子。研究也發現腎臟血管有補體路徑活化,強調腎損傷的多樣性及特定病理特徵與預後不良有關。 PubMed DOI

這項針對536位IMN患者的研究發現,合併FSGS(特別是非tip型)的病人,病情較嚴重、蛋白尿較多、病理分期較高,完全緩解率較低,預後也較差。即使有用免疫抑制劑,非tip型FSGS的結果還是最差;tip型FSGS則和單純IMN差不多。顯示FSGS亞型會影響IMN患者的臨床表現和預後。 PubMed DOI

腎臟血管病變(RVLs)在紅斑性狼瘡腎炎(LN)患者中很常見,特別是增生型LN。這項研究發現,有RVLs的患者病情較嚴重,腎功能較差,完全緩解率也較低,且預後較差。RVLs的嚴重程度可作為預測LN預後的重要指標。 PubMed DOI

這項國際研究分析225位C3G或IC-MPGN患者,發現腎功能較差、有副蛋白、間質纖維化嚴重會增加腎臟惡化風險;反之,原發性疾病、白人、C4較低則風險較低。研究也建立了新的預測模型。特別是蛋白尿減少50%且低於1公克/天,和腎臟預後較好有明顯關聯,建議作為治療目標。 PubMed DOI

急性腎小管間質性腎炎(ATIN)常因藥物、感染或自體免疫引起,診斷困難,目前多靠侵入性的腎臟切片。新興的尿液生物標記物如CXCL9、TNF-α、IL-9有助於診斷與區分ATIN,尤其尿液CXCL9/肌酸酐比值準確度高。未來若能結合這些標記物與免疫、組織學資訊,有望提升診斷率並減少切片需求。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