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漸進式開始血液透析是更個人化的治療方式,剛開始時每週透析次數較少,之後再依腎功能調整。研究顯示安全性和效果與傳統做法相近,但目前還不普及。文章分析推廣障礙,並建議如何讓這種治療更普及、更符合病人需求。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隨著人口老化和風險因素增加,慢性腎臟病變得越來越普遍。血液透析中心對環境影響大,因為它們耗水和耗能,還會產生廢物。一項針對20個透析中心的研究發現,較大的中心在水和能源消耗上較小型中心更有效。季節變化和水處理方式也影響消耗。某些中心實施措施後,能源消耗減少30%,塑膠廢物減少65%,危險廢物減少63%。持續監測和針對性策略對減少環境影響非常重要。 PubMed DOI

有效管理居家透析需要患者積極參與決策與治療,並了解自身健康狀況。本研究透過文獻回顧,分析以人為本的護理介入,發現有13種相關介入,其中8種專注於患者在透析方式上的決策參與,6種則強調患者在治療及健康管理中的角色。結果顯示,需調整居家透析介入,以增強患者在治療及決策過程中的參與感。 PubMed DOI

全球可負擔的透析資源短缺,讓腎衰竭患者在治療上面臨不平等。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國際腎臟學會(ISN)優先制定透析質量框架,設立最低治療標準,並連結必要資源與報告工具。這框架旨在透過透明和個性化的透析計劃,減少醫療費用,並鼓勵持續改進質量。雖然包含基本安全標準,但也支持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中逐步提升服務。提供者和資助者可根據能力參與,識別資源缺口,最終促進政策制定者、醫療委託者和患者團體的合作,提升服務質量。 PubMed DOI

居家透析雖然有許多好處,但在歐洲的使用率仍然偏低。研究顯示,擁有國家腎臟護理進階教育指導方針的國家,居家透析的流行率明顯較高,達20.9%,而沒有指導方針的國家僅7.9%。這顯示出有效的腎臟護理教育對提升居家透析接受度的重要性。因此,應加強腎臟護理進階教育,以改善患者的治療選擇和居家透析的可及性。 PubMed DOI

重症急性腎損傷患者若較早開始洗腎,90天後持續需要洗腎的人會比較多。不過,對本來就很可能需要洗腎的患者來說,提早洗腎並不會明顯增加長期洗腎的風險。這代表長期洗腎的風險,主要是因為有接受洗腎,而不是洗腎開始得早不早。 PubMed DOI

義大利Alba醫院研究發現,對還有殘餘腎功能的病人來說,每週兩次血液透析(非標準三次)在密切監控下是安全又有效的,住院和緊急透析次數較少,腎功能保留較久,存活率也差不多,還能省下近兩百萬歐元醫療費。 PubMed DOI

血液透析用水量很大,純化過程會產生不少廢水。面對水資源短缺,減少用水和回收廢水(如灌溉、沖馬桶)變得很重要。除了技術和政策創新,醫護、廠商和政府也要更重視並積極行動,才能讓透析治療更環保永續。 PubMed DOI

拉丁美洲腎臟病增加,早期發現和預防很重要,但醫療資源有限。阿根廷Renalida診所首創用團體醫療照護(GMC)幫助年長慢性腎臟病患者,結合團體看診、同儕支持和個人化照護,有效提升照護品質並降低成本。文章也提到可用實證推廣科學,讓這類模式更普及,改善患者醫療可近性。 PubMed DOI

慢性腎臟病(CKD)雖然治療方式進步,但照護上還有很多不足。這篇文章整理了現有的CKD照護模式及缺點,也介紹像是護理師、藥師主導或數位化等新型照護方式。研究結果不一,顯示如何在臨床上有效執行這些照護模式,還需要更多實證研究支持。 PubMed DOI

國際居家透析聯盟(IHDC)推動全球居家透析(含腹膜透析與居家血液透析),強調病人賦能、醫療教育、資源發展及政策整合。雖然居家透析有生活品質與成本優勢,但使用率仍低。2024年IHDC宣言將成為提升全球居家透析認知與推廣的行動藍圖。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