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漸進式開始血液透析是更個人化的治療方式,剛開始時每週透析次數較少,之後再依腎功能調整。研究顯示安全性和效果與傳統做法相近,但目前還不普及。文章分析推廣障礙,並建議如何讓這種治療更普及、更符合病人需求。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全球在家透析,特別是腹膜透析(PD),面臨明顯的不平等,影響病人照護。雖然PD有自主性高、健康結果佳等優勢,但多數集中在高收入國家。貧困、歧視及家庭支持不足使病人難以獲得在家透析。醫療人員缺乏相關訓練,偏好中心治療,資源有限也影響推廣。解決方案需多方面合作,包括醫療專業訓練、降低成本及改善供應鏈,才能促進公平的在家透析選擇。 PubMed DOI

居家透析,包括腹膜透析(PD)和居家血液透析(HHD),越來越受到重視。不過,許多病人仍有轉換到設施型血液透析(HD)的風險。整合型居家透析模式,讓病人在PD無效後轉換到HHD,受到透析界的關注,但實際轉換案例相對少見,僅佔2%到6%。這種模式具臨床優勢且成本效益高。本文將探討居家透析的數據及整合型模式的實施挑戰,包括如何選擇合適病人、轉換規劃及管理PD的意外終止。 PubMed DOI

這篇文章探討了慢性腎臟疾病(CKD)患者面臨的醫療不平等問題,並提出應對策略。雖然醫療界追求健康公平,但對CKD的理解和支持不足,常成為阻礙。文章提到影響醫療結果的結構性因素、健康素養及病人參與的研究,並舉例說明透析設施的非自願出院及自然災害對透析患者的影響。全國末期腎病網絡論壇呼籲公平獲得透析和腎臟移植,並以一位患者的故事結尾,強調需行動以促進醫療公平。 PubMed DOI

目前血液透析的標準護理方式是每週三次,但對於一些病人來說,這可能不夠靈活。每年約有12,000名退伍軍人進展到末期腎病,透析費用高且影響生活品質。研究顯示,每週兩次的透析安排可能有助於保留腎功能、減少血管損傷,並降低病人負擔。VA IncHVets 試驗將比較這兩種透析方式的有效性與安全性,進一步了解漸進式透析的可行性與耐受性。 PubMed DOI

這篇評論探討末期腎病(ESKD)發病率上升及美國居家透析使用率下降的問題,強調改善居家透析選擇的重要性。內容更新了腎臟護理提供者對臨床結果、新指導方針及居家透析障礙的了解,並涵蓋最新文獻,包括處方實踐、病人及照顧者的治療目標,以及支持新ESKD病人居家透析的創新護理模式。評論還將探討輔助居家透析、養老院中的居家透析及新支付模式,最終希望能增強透析提供者的信心,促進居家透析的推廣。 PubMed DOI

隨著人口老化和風險因素增加,慢性腎臟病變得越來越普遍。血液透析中心對環境影響大,因為它們耗水和耗能,還會產生廢物。一項針對20個透析中心的研究發現,較大的中心在水和能源消耗上較小型中心更有效。季節變化和水處理方式也影響消耗。某些中心實施措施後,能源消耗減少30%,塑膠廢物減少65%,危險廢物減少63%。持續監測和針對性策略對減少環境影響非常重要。 PubMed DOI

有效管理居家透析需要患者積極參與決策與治療,並了解自身健康狀況。本研究透過文獻回顧,分析以人為本的護理介入,發現有13種相關介入,其中8種專注於患者在透析方式上的決策參與,6種則強調患者在治療及健康管理中的角色。結果顯示,需調整居家透析介入,以增強患者在治療及決策過程中的參與感。 PubMed DOI

居家透析雖然有許多好處,但在歐洲的使用率仍然偏低。研究顯示,擁有國家腎臟護理進階教育指導方針的國家,居家透析的流行率明顯較高,達20.9%,而沒有指導方針的國家僅7.9%。這顯示出有效的腎臟護理教育對提升居家透析接受度的重要性。因此,應加強腎臟護理進階教育,以改善患者的治療選擇和居家透析的可及性。 PubMed DOI

義大利Alba醫院研究發現,對還有殘餘腎功能的病人來說,每週兩次血液透析(非標準三次)在密切監控下是安全又有效的,住院和緊急透析次數較少,腎功能保留較久,存活率也差不多,還能省下近兩百萬歐元醫療費。 PubMed DOI

國際居家透析聯盟(IHDC)推動全球居家透析(含腹膜透析與居家血液透析),強調病人賦能、醫療教育、資源發展及政策整合。雖然居家透析有生活品質與成本優勢,但使用率仍低。2024年IHDC宣言將成為提升全球居家透析認知與推廣的行動藍圖。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