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腎臟移植患者長期用mTOR抑制劑,對COVID-19疫苗的T細胞免疫反應比用傳統免疫抑制劑好。不過,若只是短暫(4週)把mycophenolate換成sirolimus再打加強針,免疫反應並沒有明顯提升。總結來說,長期用mTOR抑制劑可能有助於增強疫苗免疫力,短期調整則效果有限。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BKEVER研究是一項隨機、多中心的試驗,評估everolimus (EVR) 對腎臟移植受者清除BK多瘤病毒 (BKPyV) 的效果,與減半mycophenolate mofetil (MMF) 劑量的效果進行比較。130名BKPyV DNAemia的受者被隨機分為EVR組和MMF組。結果顯示,EVR組中只有55.7%的患者達到BKPyV清除,而MMF組則有81.3%。此外,MMF組的病毒清除速度也較快。研究結論指出,使用EVR的策略對BKPyV DNAemia的腎臟移植受者並不有利。 PubMed DOI

BK多瘤病毒在腎臟移植中造成了重大挑戰,因為缺乏有效的抗病毒治療,管理上主要依賴減少免疫抑制。最近,Caillard等人在法國16個中心對130名腎臟移植患者進行研究,探討減少鈣調素抑制劑與麥考酚酸酯的組合,與轉換為依維莫司的效果。結果顯示,雖然兩種方法都能維持腎臟功能,但麥考酚酸酯組在清除BK病毒方面表現更佳,顯示依維莫司的抗病毒效果不如預期。這些發現挑戰了現有治療模式,並提出新的免疫抑制減少策略,為未來的研究奠定基礎。 PubMed DOI

腎臟移植是慢性腎衰竭的最佳治療選擇,能延長生命並降低死亡風險,但移植病患仍面臨較高的死亡風險,心血管事件是主要原因。抗排斥藥物會影響心血管風險,傳統風險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等可能因免疫抑制藥物的副作用而惡化,還可能增加蛋白尿、貧血和動脈僵硬等風險。本篇綜述將評估免疫抑制治療對心血管風險的影響,並強調在考量風險與利益時,需根據每位病患的需求做出適當的治療決策。 PubMed DOI

這項研究分析了截至2020年1月1日瑞典腎臟移植受者的數據,旨在找出嚴重COVID-19的風險因素。主要發現包括:男性風險較高,49-68歲受者風險最高;移植超過5年的患者風險較低;透析年限越長風險越高;來自已故捐贈者的腎臟風險較高;使用特定免疫抑制劑與嚴重COVID-19有關。研究強調,腎臟移植受者需特別關注,未來需針對這群人制定預防和治療策略。 PubMed DOI

一項研究針對慢性腎病(CKD)兒童接種第四劑BNT162b2 COVID-19疫苗的免疫反應與安全性進行調查,共有21名年齡中位數14歲的兒童參與。結果顯示,第四劑能顯著提升抗體水平和T細胞反應,但腎臟移植者及使用鈣調神經酶抑制劑的兒童抗體反應較低。接種後有三名兒童出現突破性COVID-19,其中一名需住院,還有一名出現輕微血尿但自行恢復。整體而言,第四劑對CKD兒童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良好。 PubMed DOI

這項初步研究發現,腎臟移植且有第二型糖尿病的病人使用SGLT2抑制劑後,免疫細胞的粒線體功能有改善,像是粒線體生合成增加、氧化還原平衡變好,這些變化也和體重、壞膽固醇下降有關。結果顯示SGLT2i可能對免疫細胞有正面影響,但還需要更多研究證實。 PubMed DOI

IL-6在腎臟移植排斥和腎衰竭併發症中很重要。雖然針對IL-6的藥物(如tocilizumab、clazakizumab)早期有些成效,但近期大型臨床試驗(像IMAGINE)結果不理想,甚至提前終止。目前還有小型研究進行中,但IL-6標靶治療能否預防腎臟移植失敗,效果還不確定。 PubMed DOI

這項法國大型研究分析2009到2020年超過3.4萬名腎臟移植患者,發現5年存活率達89%,移植物存活率85%。大多數人用calcineurin抑制劑等免疫藥物,近年tacrolimus等新藥使用增加,類固醇等則減少。整體治療方式變化不大,成果相當理想,也為未來新療法評估提供重要參考。 PubMed DOI

一項針對腎臟移植患者的研究發現,使用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能穩定腎臟損傷,減緩腎功能惡化,並降低部分免疫相關基因表現。不過,12個月內病人和移植腎的存活率並無明顯差異,長期效果還需進一步觀察。 PubMed DOI

這項多中心研究發現,青少年腎臟移植病人從CNI換成belatacept後,一年內排斥反應和新產生DSA的機率,跟繼續用CNI的同齡人差不多。沒發生排斥的belatacept組腎功能還有明顯進步,感染率也沒增加。不過,青少年排斥率還是比成人高,顯示用藥順從性仍是挑戰。belatacept對部分青少年可能有幫助,但還需要更多研究確認適合對象。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