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一項6週、31位洗腎患者的研究發現,使用血容量變化導引的超濾控制(BV-UFC)系統,可以有效減少洗腎時發生低血壓的次數,效果比傳統方式更好。BV-UFC會根據即時監測自動調整體液移除速率,幫助達到預定移除量,且安全性無虞,有助提升洗腎穩定性與治療效果。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本研究探討如何利用現代透析機的數據來估算慢性腎病患者在常規血液透析期間的絕對血容量(\(V_b\))。透過雙腔體液模型和數學優化技術,研究團隊成功預測因超濾造成的血球比容變化,並量化估算誤差。結果顯示,該方法在十名患者的21次治療中表現良好,估算的超濾前HD \(V_b\)為5.4升,且在80.9%的治療中,血容量超過65 mL/kg的臨界值。此方法有效檢測HD期間的臨界血容量,顯示出其可靠性。 PubMed DOI

低血壓在間歇性血液透析(IHD)中常見,通常與心臟指數(CI)下降有關。本研究針對10名慢性IHD患者,持續監測CI和平均動脈壓(MAP),以了解CI下降的普遍性及其與血容量(BV)和淨超濾(NUF)速率的關係。結果顯示,所有患者至少經歷過一次嚴重CI下降,持續時間中位數為24分鐘。研究發現,CI下降與BV減少及NUF速率高有關,且CI下降不一定伴隨MAP下降,顯示可能有血管收縮的情況。 PubMed DOI

本研究評估生物電阻抗分析(BIA)指導的容量管理與傳統液體管理在急性腎損傷(AKI)重症患者中進行持續腎替代療法(CKRT)的效果。研究納入208名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傳統管理)和干預組(BIA指導管理)。結果顯示,干預組有47%患者達到正常容量,對照組為41%,差異不顯著(P=0.50)。不過,干預組在第1天達到正常容量的比例較高(13%對4%,P=0.02)。整體而言,BIA指導的容量管理在早期有些許好處,但第7天的效果未顯著改善。 PubMed DOI

液體過載是接受血液透析患者常見且嚴重的問題。本研究探討床邊超音波(POCUS)測量靜脈充血與超濾需求及乾重的關係,涉及22名患者的32次透析數據。主要發現包括:透析前體重平均比乾重高1.9公斤,IVC直徑小於2公分,26%肝靜脈波形異常。平均超濾量為2084毫升,與IVC直徑變化顯著相關。IVC直徑減少與全身水分量減少相關,顯示POCUS可有效監測透析過程中的液體狀態。 PubMed DOI

本研究探討四種透析方式對慢性透析病患組織損傷的影響,透過細胞外囊泡(EVs)的釋放來評估。四十名病患被隨機分配至標準血液透析(S-HD)、冷透析(C-HD)、低容量血液透析濾過(LV-HDF)及高容量血液透析濾過(HV-HDF)。結果顯示,所有透析方式中,白血球和紅血球衍生的EVs均有增加,但LV-HDF和HV-HDF的血小板衍生EVs顯著較高。HV-HDF對心血管組織的損害似乎較小,然而EV釋放與低血壓的關聯仍需進一步探討。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透過生物反應測量進行持續非侵入性血流動力學監測,以評估血容量並改善血液透析(HD)過程中的耐受性。研究對象為46名穩定的HD患者,結果顯示51.19%的參與者經歷低血壓(IDH),但與多項臨床參數並無顯著相關性。經歷IDH的患者,其指數化收縮容量(ISV)和心輸出量(ICO)較低,而指數化收縮容量變異(ISVV)和心率(HR)則較高。研究建議,非侵入性監測和前負荷評估可有效管理血容量狀態,預防HD患者IDH。 PubMed DOI

液體過載是慢性腎病(CKD)患者常見的問題,會增加住院和死亡風險。為了及早發現並介入,成立了一個護理人員主導的診所,利用身體阻抗分析(BIA)評估液體體積。從2022年8月到2024年4月,共107名患者參加,96名完成首次就診。大多數患者在就診前有液體過載症狀,BIA顯示中位過度水合量為2.4公升。隨訪結果顯示,患者的液體過載症狀和血壓改善,自我管理能力顯著提升,且腎功能穩定。這項計畫有效改善了CKD患者的健康狀況。 PubMed DOI

透析期間的低血壓(IDH)是血液透析常見問題,可能影響健康。最近有一種新方法,透過外部壓力波傳感器,實時估算透析期間的收縮壓(SBP)。本研究評估這種估算器的準確性,與傳統臂帶測量比較。 在單一中心進行的觀察性研究中,21名參與者在兩次4小時的透析中進行監測。結果顯示,實時SBP估算與臂帶測量有強烈相關性,平均差異小且無系統性偏差。95%的實時估算結果在臂帶測量的30%範圍內,顯示出進一步開發的潛力,且不會增加患者負擔。 PubMed DOI

這項研究發現,對於70歲以上的type 1心腎症候群患者,超濾治療比利尿劑效果更好,不僅能更快減輕體重、改善呼吸困難、縮短住院天數,出院後半年內回診次數也較少,且安全性相當。超濾有機會成為年長患者更理想的治療選擇。 PubMed DOI

每週洗腎三次的病人,遇到透析間隔較長(三天)時,體內容易積水,運動時心肺功能也會變差,從VE/VCO2 slope升高可以看出來。這代表長間隔可能讓心血管風險增加,需特別注意。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