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篇病例報告指出,10歲男童因反覆發燒型泌尿道感染和慢性腎臟病,接受七次糞便微生物移植(FMT)後,腸道菌叢明顯改善,有害菌減少、有益菌增加,臨床效果很好。這顯示FMT有機會成為治療兒童反覆fUTIs的新方法。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研究探討了頭孢哌酮/舒巴坦對慢性腎臟疾病患者癲癇的影響,發現腎功能衰竭可能導致藥物積聚和腸道微生物群異常,進而誘發癲癇。通過小鼠模型實驗,證實了這個假設,並發現腸道微生物移植可延遲癲癇發作並提升存活率。研究結果顯示腸道微生物在藥物誘發的癲癇中扮演重要角色,早期干預效果更佳。 PubMed DOI

腎臟移植能顯著改善末期腎病患者的預後,但長期移植物功能和患者存活仍面臨挑戰。腸道菌群失調是關鍵問題,與移植併發症有關。腸道微生物群在調節免疫反應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抗生素和高劑量免疫抑制劑可能破壞其平衡,增加感染和排斥風險。本文探討移植後腸道菌群的變化及其影響因素,並連結腸道失調與移植結果,還討論微生物療法的潛力,以改善患者的健康狀況。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調查了2個月以下發燒嬰兒的腸道微生物組成,並比較有無尿道感染(UTI)的情況。研究在2019年2月至2021年5月於Shamir醫療中心進行,涉及42名發燒新生兒,其中17名有UTI,25名沒有。結果顯示,兩組的腸道微生物組成存在顯著差異,某些微生物在UTI組較多,而鏈球菌則較少。不過,兩組的多樣性在單一樣本內並無顯著差異。這些結果顯示,UTI與否可能影響腸道微生物組成,需進一步研究其影響。 PubMed DOI

發燒性尿道感染(fUTIs)在小孩中相當普遍且嚴重,對腎臟健康影響深遠。當細菌侵入腎組織時,身體會產生炎症反應來抵抗感染,雖然這對抗病有幫助,但也可能損害腎臟。 本文將探討fUTIs對腎臟的影響,包括臨床徵兆、放射學發現和生化標記,並考慮其對腎功能的長期影響。了解這些情況有助醫療人員及時診斷並提供有效治療,降低併發症風險,如敗血症和慢性腎損傷。 PubMed DOI

腎纖維化是慢性腎病的主要特徵,最近研究發現腸道微生物群的變化可能影響病情進展。髓源性抑制細胞(MDSCs)能保護腎臟,但糞便微生物移植(FMT)對MDSC活性的影響尚不明。研究中,C57BL/6J小鼠經單側輸尿管阻塞誘導腎纖維化後接受FMT,結果顯示FMT改變了MDSCs的分佈,增加了血液和腎臟中的M-MDSCs,並減少促炎性細胞因子,減輕腎纖維化。這些發現顯示針對腸道-腎臟連結的策略可能有助於管理慢性腎病。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慢性腎臟病(CKD)與腸道微生物群的關聯,特別是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SGLT2)抑制劑對CKD患者的影響。研究發現,接受SGLT2治療的CKD患者腸道微生物組成有顯著差異,特定細菌增加,且尿毒症毒素和短鏈脂肪酸水平較低,顯示潛在的有益影響。此外,腸道微生物與代謝副產品之間存在複雜互動。總體而言,SGLT2抑制劑可能改善CKD患者的腸道健康,需進一步研究其臨床意義。 PubMed DOI

這項初步研究發現,口服糞便微生物移植(FMT)對糖尿病狗狗是安全可行的,能短期內幫助血糖下降、減少喝水量,並增加腸道好菌。不過,長期血糖控制和安慰劑組差異不大,還需要更多研究來確認效果和機制。 PubMed DOI

這項大型多中心研究發現,接受CRRT治療的兒童,出院時有18%出現新功能障礙,且部分孩子在出院後6到12個月功能仍未恢復,特別是有共病或腎功能未恢復者。研究強調,這些病童需要長期且多專科團隊的追蹤照護。 PubMed DOI

腸道菌對慢性腎臟病(CKD)很重要,調整腸道菌有機會幫助管理CKD,尤其是小朋友。方法包括多吃纖維、發酵食品、益生菌、合生元、口服吸附劑和糞便移植,還有多運動、預防便祕。這些做法可能改善腸道、減少毒素和發炎。不過,兒童CKD的療效和安全性還需要更多研究證實。 PubMed DOI

這項研究發現,第一次發燒性泌尿道感染的兒童,腸道菌相多樣性和好菌都比健康小孩少。母乳餵得越久,腸道好菌越多、壞菌越少。腸道菌相多樣性、母乳餵食時間和特定菌種比例,都是影響感染風險的關鍵。這顯示腸道菌相有預防fUTI的潛力。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