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中國腹膜透析患者中,基線LVEF和LVEDD的總和(LVEF+LVEDD)若低於103或高於107,都會提高全因及心血管死亡率。最安全的範圍是103–107,超出這個區間死亡風險會增加。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這項研究探討腹膜透析患者中,腹膜蛋白清除率(PPCl)、液體過載與心血管事件的關係。共招募351名患者,結果顯示PPCl每增加5 mL/天,液體過載風險增加27%。在中位隨訪46.8個月內,25.6%的患者發生心血管事件。研究發現,液體過載和PPCl的增加均獨立與心血管事件風險相關,液體過載風險增加70%,PPCl則增加9%。總結來說,較高的PPCl與液體過載及心血管事件風險增加有關。 PubMed DOI

這項研究的目的是開發和驗證機器學習模型,以預測接受腹膜透析(PD)患者近期的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研究涵蓋7,539名PD患者,並採用5折交叉驗證法進行數據分組。模型利用患者的人口統計、臨床特徵、實驗室結果及透析相關變數進行預測。結果顯示,模型在測試集中的預測能力強,全因死亡的AUROC達0.8767,心血管死亡的AUROC達0.9026,且精確度-召回曲線得分也很高。CVDformer模型在預測PD患者三個月內的死亡方面表現優異,但未來仍需進一步校準。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末期腎病患者在接受血液透析與腹膜透析時,左心房的結構與功能差異,使用先進的4D自動量測技術。研究納入125名患者,結果顯示血液透析患者的左心房體積顯著大於腹膜透析患者,且其左心房儲存圓周應變較低。左心房射出分數與儲存圓周應變呈正相關,並且透析類型與心房功能有獨立關聯。結論強調需監測透析患者的左心房,以早期發現心臟功能障礙。 PubMed DOI

一項針對4,429位中國腹膜透析患者的研究發現,血清鐵蛋白高於200 ng/mL會增加死亡風險,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鐵蛋白與血紅素的比值(ferritin/Hb ratio)比單看鐵蛋白更能準確預測死亡風險,建議定期監測這個比值來管理鐵質。 PubMed DOI

對糖尿病且洗腎的末期腎臟病患者來說,BMI和死亡風險的關係會因透析方式不同而有差異。血液透析患者太瘦(BMI ≤18.5)死亡風險較高,反而過重或輕中度肥胖(BMI 25.1–40)存活率較好;但腹膜透析患者BMI和死亡風險沒明顯關聯。因此,建議洗腎患者要定期追蹤BMI,並依透析方式調整健康管理。 PubMed DOI

洗腎病人如果同時有營養不良、發炎和體液過多,死亡風險會大幅提升。研究建立了一個評分工具,可預測3、5、7年存活率。建議醫師要全面評估這三項狀況,才能更好管理風險、提升預後。 PubMed DOI

對於因急性失代償性心衰竭住院的成人來說,剛入院時體液過多的指標(像CVP、PCWP)越高,腎功能通常越差,住院期間腎功能惡化也越明顯,未來需要洗腎的風險也較高。但住院期間這些指標的變化,和腎功能或洗腎風險沒有明顯關聯。 PubMed DOI

這項針對5,875位腹膜透析患者的研究發現,開始透析後前三個月內,若TG/HDL-C超過1.25或TC/HDL-C超過4.20,會明顯增加死亡和心血管事件風險。建議定期追蹤並積極控制這些血脂比值,有助於提升患者的健康預後。 PubMed DOI

對於正在做腹膜透析的末期腎臟病患者,如果發生急性冠心症合併肺水腫,通常可以繼續用腹膜透析來控制體液和氧氣狀況,只要根據個別情況調整治療。在研究中,73%患者只靠腹膜透析就穩定下來,只有27%需要暫時改用血液透析。重點是要謹慎挑選病人並密切觀察,不一定每個人都要換成血液透析。 PubMed DOI

這項中國研究發現,對接受維持性血液透析的病人來說,使用較低的透析液鈣濃度,雖然對整體死亡率沒影響,但能降低心血管和腦血管不良事件、住院率及骨折發生率。顯示低鈣濃度透析液可能有助於改善臨床預後。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