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丹麥大型研究發現,媽媽有妊娠毒血症,足月出生的小孩長大後(特別是25歲以後)罹患腎臟疾病的風險會增加,即使排除早產因素,這風險還是存在。大多數腎臟疾病類型都有這現象。反而妊娠毒血症合併早產,孩子一歲後腎臟疾病風險並沒有再增加,顯示妊娠毒血症本身就會提高孩子日後腎臟病的機率。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這項研究探討低出生體重(LBW)與五歲兒童腎臟參數的關係,重點在單胎和雙胞胎。研究涵蓋110名兒童,發現ELBW兒童的腎小球過濾率(eGFR)與出生體重正相關。單胎中,孕期高血壓會降低eGFR;雙胞胎則與生長速度減少有關。腎臟體積與出生體重、身體質量指數呈正相關,且雙胞胎的腎臟體積顯著較低。研究建議腎體積可能是預測eGFR的更可靠指標。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重症兒童急性腎損傷(AKI)在小兒重症監護病房(PICU)入院11年後的長期影響,特別是慢性腎病(CKD)和高血壓(HTN)的盛行率。研究發現,11年後有16%的兒童出現CKD或HTN,較6年時的28%有所下降,但改善不顯著。雖然腎小管過濾率(eGFR)下降,血壓則改善,AKI與CKD的關聯仍然存在。這顯示,儘管健康狀況有所改善,AKI的影響在兒童重症病後十年仍需重視。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低出生體重(LBW)、早產及胎齡小於正常範圍(SGA)對兒童慢性腎病(CKD)和末期腎病(ESKD)的影響。研究分析了147萬名2009至2016年出生的新生兒,發現低出生體重的嬰兒發展CKD和ESKD的風險顯著高於正常體重的嬰兒。男嬰的CKD風險比為1.20,ESKD為1.64;女嬰則分別為1.18和1.31。此外,早產和SGA也顯著增加CKD和ESKD的風險,顯示出這些因素之間的協同效應。 PubMed DOI

妊娠期間的高血壓疾病,特別是子癲前症,會顯著影響孕婦的急性腎損傷(AKI)。一項在沙烏地阿拉伯的研究顯示,129名因子癲前症而複雜的妊娠中,有19.4%出現妊娠相關的AKI,並與早產、低出生體重等不良胎兒結果有關。主要風險因素包括既往糖尿病、HELLP症候群及子宮內胎兒死亡,而接受產前護理則能降低AKI風險。研究強調早期檢測和產前護理的重要性,以減少這些風險。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有高血壓病史的女性在妊娠期間子癲前症(PE)的復發率及預測因子。研究期間為2018至2024年,納入77例單胎妊娠,結果顯示PE復發率達42.9%,其中60.6%的復發發生在妊娠37週後,顯示晚些時候分娩可能可行。主要相關因素為慢性高血壓和低出生體重(百分位數<10)。有趣的是,之前PE後診斷的慢性腎病並未顯著增加復發風險。研究強調了PE高復發風險,並建議採取主動的分娩策略以保護母親的腎臟健康。 PubMed DOI

這項回溯性研究分析74位中國和歐洲Alport症候群女性的懷孕結果。結果顯示,懷孕期間蛋白尿增加、腎功能下降,尤其是本來腎功能較差或有嚴重基因變異者。42%女性產後腎臟疾病分期惡化,雖無胎兒畸形,但懷孕併發症常見。研究提醒Alport女性懷孕恐加速腎病惡化,需密切追蹤。 PubMed DOI

這項來自低中收入國家的前導研究發現,兒童加護病房住院病童有15%發生急性腎損傷(AKI),其中8%在三個月後發展成慢性腎臟病(CKD),18%有CKD風險。AKI超過48小時者,後續腎臟問題風險更高。研究強調需進一步調查與追蹤。 PubMed DOI

這篇回顧性研究指出,中國極早產兒(23-27週)常見急性腎損傷(AKI),多在出生後10天內發生且多為輕微第一期。妊娠週數越低,AKI風險越高,使用NSAIDs會進一步增加風險,特別是最早產的寶寶。大多數寶寶出院及六個月後腎功能都能恢復正常。建議使用NSAIDs時要密切監控腎功能。 PubMed DOI

這篇系統性回顧發現,非常早產(32週以下)出生的兒童和青少年,血清Cystatin C濃度較足月出生者高,顯示腎功能可能較差。雖然初步分析發現早產者腎功能較低、收縮壓較高,但進一步分析後差異不明顯。建議針對早產兒應加強腎臟健康監測,尤其可利用Cystatin C,但仍需更多長期研究確認。 PubMed DOI

媽媽懷孕前後的健康會影響寶寶腎臟發育,若子宮環境不佳,寶寶腎元數量可能較少,未來罹患腎臟病風險會增加。加強女性孕前照護、及早發現高風險妊娠並追蹤高風險兒童,有助降低相關健康問題。媽媽健康對孩子腎臟發展很重要。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