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長達19年的研究追蹤6,700多位無心血管病史的成年人,發現腎功能即使輕微惡化,罹患慢性發炎相關疾病的風險就會上升,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趨勢很像。即使只是輕度腎損傷,風險也會提高,腎功能最差的人風險最高。這顯示慢性腎臟病患者除了心臟病,也容易得各種發炎疾病。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這項研究探討飲食發炎與健康個體慢性腎臟病(CKD)風險的關聯。研究人員分析了9,814名來自動脈硬化風險社區(ARIC)的參與者數據,開發了綜合飲食發炎指數(CDII),將食物分為促發炎和抗發炎兩類。結果顯示,CDII得分越高,CKD風險越大,得分最高的參與者發展CKD的風險比得分最低者高出28%。這顯示減少促發炎食物的攝取,可能有助於預防CKD。 PubMed DOI

慢性腎臟病(CKD)會顯著提高心血管疾病(CVD)的風險,包括冠狀動脈疾病、中風等。CKD與CVD的共存會影響患者的預後,主要因為糖尿病、高血壓等共同風險因素,以及炎症、貧血等其他因素。正確識別CKD對評估CVD風險至關重要。為了有效降低CKD患者的CVD風險,需要心臟科、腎臟科及其他醫療專業人員的合作。這篇綜述強調了CVD與CKD之間的關係及其臨床影響和治療挑戰。 PubMed DOI

這項美國大型研究發現,血漿動脈粥狀硬化指數(AIP)越高,腎衰竭風險也越高,兩者呈線性關係。部分原因和發炎反應有關,像是分葉型嗜中性球、嗜酸性球和單核球。結果顯示,血脂異常和發炎都會增加腎衰竭風險,未來可針對這些機制來預防腎衰竭。 PubMed DOI

最新統合分析顯示,抗發炎藥物對慢性腎臟病患者,無法降低心血管事件或延緩腎臟病惡化,反而會增加感染風險。現階段不建議CKD患者為了心血管保護或腎臟延緩惡化而使用抗發炎藥物,感染風險需特別留意,還需要更多研究佐證。 PubMed DOI

這項大型世代研究發現,慢性全身性發炎指數(SII、SIRI)越高,CKM症候群患者腎功能惡化的風險也越高,尤其在早期階段更明顯。研究也找出SII和SIRI的臨界值,可有效預測腎功能惡化,顯示全身性發炎是CKM患者腎功能惡化的重要獨立危險因子。 PubMed DOI

這項大型多元族群IgA腎病變研究發現,追蹤2.7年內,超過三分之一患者腎功能惡化、腎衰竭或死亡。蛋白尿≥0.5 g/g及腎功能較差會增加風險,年齡≥30歲則有保護效果。不同族群間風險差異不大。即使中度蛋白尿也需注意,顛覆過去只重視高蛋白尿的看法。 PubMed DOI

研究發現,晚期慢性腎臟病年長患者,血中某些心臟代謝蛋白(像是Receptor-type tyrosine-protein phosphatase S、IGFBP6和Ficolin 2)濃度較高,和腎功能惡化速度較快有關,這些蛋白和組織纖維化、免疫反應有關。這顯示這些生物機制可能影響CKD惡化,但還需要更多研究確認。 PubMed DOI

第二型糖尿病會讓心血管疾病風險大增,因為體內長期慢性發炎,即使血壓和膽固醇控制得好,還是有危險。現有藥物像statins、SGLT2抑制劑、GLP-1促效劑都有抗發炎效果,新藥(如colchicine、IL-1β/IL-6抑制劑)也在研究中。未來若能用生物標記來調整治療,心血管照護有望更精準。 PubMed DOI

在慢性腎臟病患者中,用cystatin C和creatinine估算的腎功能差異(eGFRdiff)和死亡、心衰竭風險有關,但這不是因為肌肉量、肥胖或發炎等因素造成。這些因素只解釋了eGFRdiff很小一部分變異,代表還有其他未知原因。即使調整這些影響後,eGFRdiff和不良結果的關聯還是存在。 PubMed DOI

瑞典一項大型研究發現,動脈粥狀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C反應蛋白(CRP)數值越高,腎臟出問題的風險也越高,包括急性腎損傷和腎功能惡化。即使排除其他影響因素,CRP高還是會增加風險,顯示發炎反應和腎臟健康惡化有密切關聯。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