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近紅外線光譜分析(NIRS)能非侵入性監測重症新生兒腎臟氧合,有助早期發現急性腎損傷。雖具潛力,但因正常值不一、技術挑戰及臨床效益未明,目前應用有限。本文介紹NIRS原理、現有證據、限制及未來研究方向。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這項研究探討腎臟缺氧和缺血在慢性腎病(CKD)進展中的影響,使用非侵入性影像技術BOLD-MRI和ASL-MRI。研究對象包括42名CKD患者和10名健康志願者。主要發現顯示,CKD患者的腎皮質和腎髓質氧合及血流明顯低於健康組,且隨著病情惡化而下降。腎臟的氧合和血流與血清肌酸酐等指標呈正相關,與eGFR則呈負相關。研究結論認為,這些影像技術能有效評估腎臟狀況,特別是在CKD早期階段。 PubMed DOI

急性腎損傷(AKI)在重症新生兒中很常見,特別是極低和超低出生體重的嬰兒。為了解決現有腎臟替代療法(KRT)設備不適合小嬰兒的問題,研究人員開發了迷你版的Kirpa Kit,稱為Brophy Kit,並在實驗室中測試其性能。結果顯示,經過30個清除循環後,血尿素氮(BUN)和鉀的中位數分別降低了31%和35%。Brophy Kit展現了高效的清除能力和穩定的超濾性能,顯示其在小型新生兒KRT技術中具有潛力。 PubMed DOI

急性腎損傷(AKI)在新生兒中相當普遍,尤其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這裡的新生兒死亡率高,主要與感染、早產和出生窒息等風險因素有關。本系統性回顧分析了來自九個國家的13項研究,涵蓋4,640名新生兒,結果顯示AKI的合併盛行率為22.14%,死亡率達32.0%。主要風險因素包括敗血症、窒息、低液體攝取和低體溫。這些結果強調了及早識別和管理風險因素的重要性,以降低AKI的發生率。 PubMed DOI

NICU裡足月和晚期早產兒只要有急性腎損傷,未來腎臟問題風險會提高,但目前沒明確追蹤指引。美國專家建議:出院時要評估腎臟健康,高風險嬰兒出院六個月後和兩歲時都要再檢查。未來還需更多研究和教育資源。 PubMed DOI

這項研究發現,中性球百分比與白蛋白比值(NAR)是一個簡單又有效的指標,可以預測有腹水的肝硬化病人發生急性腎損傷(AKI)的風險。特別是NAR大於23.2時,預測嚴重AKI的準確度很高。NAR、白蛋白和慢性腎臟病是最重要的預測因子,未來有機會成為臨床上早期篩檢AKI的實用工具。 PubMed DOI

腎臟缺氧和多種腎病有關,MRI雖能非侵入性評估腎臟氧合,但目前診斷效果有限,因為無法完全反映腎臟氧合的複雜性。多數研究僅為描述性,臨床應用受限。未來需深入探討MRI指標與實際氧合的關聯,並考慮腎臟大小、血容量等因素,同時推動跨領域合作,標準化檢查流程與參考值。 PubMed DOI

傳統腎臟檢查像抽血或切片,頻率有限又不易早期發現問題。現在有新型可穿戴或植入式生物感測器,可持續、非侵入性地從汗液、唾液等偵測腎臟相關指標,還能監控溫度和發炎,幫助及早發現移植排斥等狀況,讓腎臟疾病管理更即時、更有效。 PubMed DOI

這項研究發現,住院兒童如果有急性腎損傷(AKI),尿液中的奎尼酸與色胺酸比值(uQ:T)會比較高,顯示NAD+生合成受影響,和成人的結果相似。這個比值越高,發生AKI的風險也越大。未來可以考慮用NAD+前驅物來預防或治療兒童AKI,但還需要更多臨床研究來證實。 PubMed DOI

這項研究發現,尿液中的NGAL和renalase在有神經性膀胱的小朋友裡明顯偏高,尤其腎功能變差或有腎臟疤痕時更明顯。這兩個指標和腎功能呈負相關,數值越高代表腎功能越差。NGAL和renalase有機會成為早期、非侵入性的腎損傷檢測工具,但還需要更多研究證實。 PubMed DOI

這篇回顧性研究指出,中國極早產兒(23-27週)常見急性腎損傷(AKI),多在出生後10天內發生且多為輕微第一期。妊娠週數越低,AKI風險越高,使用NSAIDs會進一步增加風險,特別是最早產的寶寶。大多數寶寶出院及六個月後腎功能都能恢復正常。建議使用NSAIDs時要密切監控腎功能。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