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腎小管發育不全通常跟腎素-血管收縮素系統基因突變有關,但有些找不到原因。最新研究發現,粒線體基因RMND1的罕見突變也會造成類似疾病,且腎素表現量偏低。建議針對不明原因的嚴重胎兒腎臟疾病,也要檢查RMND1基因,顯示粒線體功能異常和腎素產生有關聯。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這份報告探討一位年輕男性的案例,他同時患有肥厚型心肌病和慢性腎臟病,並且出現腎衰竭,需要透析。腎臟活檢顯示明顯損傷,基因檢測發現FASTKD2基因有罕見變異,與線粒體功能障礙有關。功能測試顯示FASTKD2蛋白水平降低,線粒體呼吸鏈功能受損。這個案例特別在於,雖然有腎臟和心臟問題,但缺乏其他案例常見的嚴重神經症狀。作者建議,線粒體功能的中度損害可能透過增加氧化壓力導致腎臟損傷,進而引發蛋白尿和慢性腎臟病。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ATP6V1B1基因中的異質合子變異,特別是影響Arg394的變異,如何導致顯性遠端腎小管酸中毒(dRTA)及聽力損失。研究分析了20名患者,大多數攜帶c.1181G>A (p.Arg394Gln),一名患者則為c.1180C>G (p.Arg394Gly)。這些變異在家庭中與疾病共分離,部分為新發變異。未發現第二個致病變異,顯示顯性遺傳機制。結構模型顯示Arg394在核苷酸結合中關鍵,支持顯性負效應。研究認為這些變異具致病性,並揭示新的遺傳模式,對診斷和管理患者具重要意義。 PubMed DOI

慢性腎臟病-礦物質與骨骼疾病(CKD-MBD)涉及骨外鈣化和腎性骨病(ROD),但ROD的機制尚不明確。本研究探討骨細胞中線粒體自噬受損是否促進骨質流失。結果顯示CKD-MBD小鼠的脛骨中,與線粒體自噬相關的基因表達異常,且ROD小鼠的骨細胞中線粒體溶酶體顯著增加。尿毒症毒素使成骨細胞的線粒體功能受損,但使用雷帕霉素可逆轉這些影響。研究指出尿毒症毒素與ROD之間的因果關係,並提出針對氧化壓力和線粒體自噬的干預可能有助於保護CKD-MBD患者的骨骼健康。 PubMed DOI

低腎元數量與慢性腎病(CKD)及高血壓風險增加有關。為了研究腎元不足的影響,我們創建了一種新型近交大鼠模型(HSRA大鼠),其中75%的後代僅有一個腎臟。研究顯示,這些大鼠的腎元數量減少約20%,並在18個月時出現顯著的蛋白尿,顯示CKD風險增加。透過甲基化測序、單核RNA測序及蛋白質組學分析,我們發現多個基因及366個差異表達的蛋白質,特別是Deptor和Amdhd2基因,可能在腎臟發育中扮演重要角色,未來可用於改善腎元健康及減緩腎病進展。 PubMed DOI

糖尿病腎病(DN)是糖尿病常見的併發症,影響腎臟功能。研究發現,腎臟的線粒體功能障礙與DN的發展有關。透過質譜技術,研究人員在小鼠模型中找到了與DN相關的特定蛋白質。進一步的孟德爾隨機化分析顯示,有189個候選目標與DN風險因素有因果關係。最終,九個核心蛋白質被確定為DN藥物開發的潛在目標,顯示出MR分析在識別藥物目標上的實用性,並提供了線粒體功能障礙在疾病進展中的重要見解。 PubMed DOI

這項在新德里進行的研究發現,大多數腎小管性酸中毒(RTA)患者都有基因異常,尤其是遠端型RTA和Fanconi症候群。遠端型RTA常見SLC4A1和ATP6V1B1基因突變,且和發病年齡、聽力損失有關。雖然多數患者有生長遲緩和代謝控制不佳,但短期內很少進展到嚴重腎衰竭。這顯示南亞地區RTA的基因和臨床表現多樣。 PubMed DOI

這項研究分析了702位中國多發性腎囊腫患者,利用次世代定序找出23個相關突變基因,其中10個有致病性變異,診斷出七種遺傳性囊腎疾病,ADPKD最常見。研究還發現63個全新致病基因變異,讓我們對囊腎疾病的遺傳學有更多認識。 PubMed DOI

大多數遺傳性腎臟病相關基因也會造成腎臟以外的症狀,尤其在兒童期發病且屬隱性遺傳時更常見。研究發現,89%相關基因會影響生長、骨骼、神經、眼睛等系統。不過,這些症狀實際在個別病人出現的頻率還不清楚,且因多為隱性遺傳,家族史不一定查得出來。 PubMed DOI

CFHR5腎病通常會有血尿和蛋白尿,且多見於男性,腎功能惡化快。這份報告發現一種新的CFHR5變異,患者只有慢性腎臟病,沒有血尿或蛋白尿,症狀像常染色體顯性腎小管間質性腎病。男性病人腎功能惡化也很快,腎臟切片顯示腎小管和血管受損,但腎小球正常。 PubMed DOI

一名早產兒因嚴重腎功能障礙且症狀像Bartter syndrome,檢查發現帶有罕見TFCP2L1基因突變,這基因對腎臟發育很關鍵。這是全球第二例相關報告,提醒醫師遇到不典型或治療效果差的腎臟疾病兒童時,應考慮基因檢測,以免漏診罕見遺傳病。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