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腎小球疾病有時會和癌症有關,像膜性腎病約有一成病人在一年內會發現癌症,特定抗原(如THSD7A、NELL-1)較常見。其他腎小球疾病也可能和癌症同時發生。治療上以控制癌症為主,腎臟病情通常會跟著改善。若治療沒效,要考慮是否有隱藏的癌症,建議定期做癌症篩檢,尤其是高齡或高風險族群。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腎臟移植患者面臨癌症風險,罹患癌症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10到200倍。雖然癌症治療進步提高了存活率,但這些患者在免疫抑制、癌症篩檢及復發風險上有獨特挑戰。具有癌症病史的患者常被排除在移植候選人之外,或需長時間等待。本文探討腎臟移植的關鍵議題,包括移植前的等待時間指導、移植後的癌症篩檢及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的管理策略,強調多學科合作的重要性,以對齊治療與患者需求。 PubMed DOI

這篇評論指出基因在腎小球疾病診斷中的重要性,特別是透過下一代測序技術的進展,能更準確地診斷單基因疾病。關鍵因素包括發病年齡、腎外特徵、家族病史及腎活檢結果。早期發病的疾病通常與基因有關,而腎外症狀可能暗示潛在的基因疾病。局灶性節段性腎小球硬化症(FSGS)有多種形式,正確分類對治療至關重要。結合基因檢測與臨床方法,未來將有助於提高診斷準確性及個性化治療。 PubMed DOI

根據KDIGO 2021指引,anti-PLA2R陽性時可不做腎臟切片直接診斷膜性腎病變(MN)。但因為MN常和其他腎病共存,特別是年長者常見的腎臟類澱粉沉積症,即使anti-PLA2R陽性,也要考慮兩者同時存在。這很重要,因為兩種病的治療和預後差異很大。 PubMed DOI

副腫瘤性腎小球疾病是因免疫系統對腫瘤產生的物質反應,並非腫瘤直接侵犯腎臟。最常見的是膜性腎病變,症狀和一般腎小球疾病類似,有時甚至比癌症本身還早出現。確切原因未明,但和免疫反應有關。辨識這類疾病很重要,治療上需同時控制原發癌症。 PubMed DOI

最新研究發現,部分原發性足細胞病變(如微小變化病、FSGS、兒童特發性腎病症候群)患者體內會產生針對nephrin的自體抗體,這些抗體會影響足細胞功能,且與疾病活動度有關,未來有機會成為診斷和治療的新指標。不過因濃度很低,偵測上有困難,目前各種檢測方法仍在發展中。 PubMed DOI

這篇系統性回顧和統合分析發現,慢性腎臟病(CKD)患者即使還沒到需要洗腎的程度,罹癌風險就比腎功能正常的人高。腎功能越差、年紀越大,風險也會跟著增加。雖然目前還沒找到CKD和特定癌症有明顯關聯,但建議未來癌症篩檢可以針對CKD患者做個別化調整。 PubMed DOI

最新研究發現,膜性腎病的自體抗原種類很多,抗原檢測結果也不一定和臨床症狀完全對應。同一種病情可能牽涉不同抗原,單一抗原也可能和多種疾病有關,有時一個病人還會同時出現多種抗原。像紅斑性狼瘡相關抗原也會影響診斷和治療,所以臨床上解讀抗原檢測要特別小心。 PubMed DOI

最新研究發現,MCD和FSGS患者體內可偵測到抗nephrin自體抗體,但不同檢測方法結果差異很大。比較多種技術後,發現用人類細胞來源、品質較高的抗原,搭配免疫沉澱法最可靠。僅少數FSGS患者有明顯抗體,大約一半MCD患者僅能用最敏感方法偵測到微弱訊號。未來需標準化檢測流程。 PubMed DOI

全球腎臟科醫師調查發現,雖然膜性腎病變(MN)已知抗原變多,但臨床上常檢測的只有PLA2R、THSD7A、NELL1、EXT1/2,治療還是以rituximab為主。其他抗原檢測資源有限,腎臟切片和追蹤方式也不一。抗原導向的個人化治療雖有潛力,但因檢測不普及、缺乏共識,目前臨床應用有限,未來需加強檢測和研究。 PubMed DOI

這項英國研究分析35位FGN患者,發現FGN和癌症、自體免疫疾病、糖尿病高度相關。超過一半病人在三年內進展到末期腎臟病。女性、高蛋白尿、DPGN型態預後較差。免疫抑制治療(含rituximab)效果有限。FGN仍屬罕見且預後差,目前缺乏有效治療。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