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篇統合分析指出,有急性腎損傷(AKI)經驗的兒童,身高和體重的z分數都比沒得過AKI的孩子低,尤其嬰兒族群影響最大。建議臨床上要特別注意這些孩子的生長狀況,並優先追蹤和處理相關問題。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這項研究探討了重症兒童急性腎損傷(AKI)在小兒重症監護病房(PICU)入院11年後的長期影響,特別是慢性腎病(CKD)和高血壓(HTN)的盛行率。研究發現,11年後有16%的兒童出現CKD或HTN,較6年時的28%有所下降,但改善不顯著。雖然腎小管過濾率(eGFR)下降,血壓則改善,AKI與CKD的關聯仍然存在。這顯示,儘管健康狀況有所改善,AKI的影響在兒童重症病後十年仍需重視。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調查了在接受腎臟腫瘤治療的兒童中急性腎損傷(AKI)的發生率及風險因素,並探討其與慢性腎病(CKD)的關聯。研究分析了2015至2021年間147名患者的數據,發現71%的患者在治療期間出現AKI,主要在腫瘤切除術後48小時內。大部分AKI事件是可逆的,但有16名患者多次發作。治療後一年,有13%的患者被診斷為CKD,風險因素包括經歷AKI、使用多種藥物及低eGFR。研究強調了早期檢測和預防的重要性。 PubMed DOI

急性腎損傷(AKI)在新生兒中相當普遍,尤其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這裡的新生兒死亡率高,主要與感染、早產和出生窒息等風險因素有關。本系統性回顧分析了來自九個國家的13項研究,涵蓋4,640名新生兒,結果顯示AKI的合併盛行率為22.14%,死亡率達32.0%。主要風險因素包括敗血症、窒息、低液體攝取和低體溫。這些結果強調了及早識別和管理風險因素的重要性,以降低AKI的發生率。 PubMed DOI

NICU裡足月和晚期早產兒只要有急性腎損傷,未來腎臟問題風險會提高,但目前沒明確追蹤指引。美國專家建議:出院時要評估腎臟健康,高風險嬰兒出院六個月後和兩歲時都要再檢查。未來還需更多研究和教育資源。 PubMed DOI

這項來自低中收入國家的前導研究發現,兒童加護病房住院病童有15%發生急性腎損傷(AKI),其中8%在三個月後發展成慢性腎臟病(CKD),18%有CKD風險。AKI超過48小時者,後續腎臟問題風險更高。研究強調需進一步調查與追蹤。 PubMed DOI

這篇回顧性研究指出,中國極早產兒(23-27週)常見急性腎損傷(AKI),多在出生後10天內發生且多為輕微第一期。妊娠週數越低,AKI風險越高,使用NSAIDs會進一步增加風險,特別是最早產的寶寶。大多數寶寶出院及六個月後腎功能都能恢復正常。建議使用NSAIDs時要密切監控腎功能。 PubMed DOI

這篇系統性回顧發現,非常早產(32週以下)出生的兒童和青少年,血清Cystatin C濃度較足月出生者高,顯示腎功能可能較差。雖然初步分析發現早產者腎功能較低、收縮壓較高,但進一步分析後差異不明顯。建議針對早產兒應加強腎臟健康監測,尤其可利用Cystatin C,但仍需更多長期研究確認。 PubMed DOI

急性腎損傷(AKI)即使輕微或短暫,也會明顯增加日後發展成慢性腎臟病、腎衰竭或其他腎臟重大問題的風險,尤其是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或手術史的人更要注意。所有AKI患者都應該在發生後定期追蹤,及早發現和處理腎臟問題。 PubMed DOI

這項研究分析180位敗血性休克兒童,發現44.4%會發生急性腎損傷(AKI)。身高較高、蛋白尿、procalcitonin和BUN偏高、base excess偏低、PT延長都是AKI的危險因子,及早用抗生素則有保護效果。研究也建立了一個準確度高的風險預測圖,能幫助醫師早期辨識高風險兒童並及時治療,提升預後。 PubMed DOI

這項研究發現,兒童心臟手術後,急性腎損傷(AKI)在新生兒和嬰兒都很常見,發生率約六成。AKI會讓嬰兒住ICU時間變長,但對新生兒影響不大。不過,只要AKI合併低血鈉,不分年齡,ICU住院天數都會增加。造成AKI的主因包括體外循環時間長、利尿劑劑量高和高血鈉。總之,AKI合併電解質異常會讓病童預後更差。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