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美國退伍軍人研究發現,晚期慢性腎臟病患者即使BMI穩定,洗腎前血清白蛋白下降,仍會大幅增加洗腎後死亡率。這表示只看BMI無法全面評估營養狀況,建議應搭配其他指標做更完整的營養評估。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這項研究探討老化對血清白蛋白水平的影響,以及其與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率的關聯。研究分析了COSMOS數據,追蹤了5,585名患者三年。結果顯示,年齡增長會增加低白蛋白血症的風險,特別是在年長患者中。65歲以上的患者,低白蛋白血症與死亡率的關聯較65歲以下者弱。研究指出,年輕患者的最佳血清白蛋白閾值為3.7 g/dl,而年長患者則為3.5 g/dl,建議在設定低白蛋白血症的臨床標準時應考慮年齡因素。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年齡對血液透析(HD)患者體重指數(BMI)與全因死亡率的影響。分析了66,129名來自韓國腎臟數據系統的HD患者,分為三個年齡組。結果顯示,在中位隨訪3.4年內,21.7%的患者死亡。較低的BMI與較差的生存結果相關,年輕組的生存時間隨BMI增加而延長,但老年組在BMI約25 kg/m²時生存時間穩定。年齡增長對生存時間的影響在長期內更顯著。總結來說,較低的BMI與HD患者的死亡率較高有關,年輕患者影響更明顯。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調查了75歲以上接受血液透析的老年患者中,血紅素(Hb)水平與死亡率的關係,並考量了他們的營養狀況。研究分析了2019至2021年的日本數據,納入95,771名患者,並計算了營養風險指數(NRI-JH)。結果顯示,在中位隨訪24個月內,有27,611名患者去世。低風險組的Hb水平較低時,死亡風險較高;而高風險組中,Hb水平與死亡率的關聯較弱。總結來說,高營養風險的老年患者中,Hb水平對死亡率的影響不如低風險患者明顯。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慢性透析(HD)患者的虛弱與死亡率之間的關係,分析了125名平均67歲的患者。結果顯示46%的患者被評為虛弱,隨訪約49個月後,死亡率達56%。研究評估了四種生物標記,發現年齡、虛弱及生物標記水平低與死亡率高相關。特別是肌肉抑制素成為顯著預測因子。結合Fried評分與肌肉抑制素後,死亡預測準確性提高,顯示生物標記與臨床評估結合的潛力。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進階肺癌發炎指數(ALI)與腎功能及全因死亡率的關係,分析了1,982名慢性腎臟病(CKD)患者的數據。結果顯示,ALI與腎小管過濾率(eGFR)呈正相關,意味著較高的ALI值與較好的腎功能有關;而ALI與死亡率呈負相關,顯示較高的ALI可能降低死亡風險。特別是在進階CKD患者中,ALI的保護作用不如早期明顯。研究建議ALI可作為CKD患者預後的生物標記,並強調早期干預的重要性。 PubMed DOI

這項針對3,331位晚期慢性腎臟病患者的研究發現,中性球百分比與白蛋白比值(NPAR)越高,死亡和心血管疾病風險也越高。NPAR是個簡單又便宜的血液指標,可以反映發炎和營養狀況,建議定期監測,有助於提升CKD患者的治療成效。 PubMed DOI

對糖尿病且洗腎的末期腎臟病患者來說,BMI和死亡風險的關係會因透析方式不同而有差異。血液透析患者太瘦(BMI ≤18.5)死亡風險較高,反而過重或輕中度肥胖(BMI 25.1–40)存活率較好;但腹膜透析患者BMI和死亡風險沒明顯關聯。因此,建議洗腎患者要定期追蹤BMI,並依透析方式調整健康管理。 PubMed DOI

洗腎病人如果同時有營養不良、發炎和體液過多,死亡風險會大幅提升。研究建立了一個評分工具,可預測3、5、7年存活率。建議醫師要全面評估這三項狀況,才能更好管理風險、提升預後。 PubMed DOI

虛弱在晚期腎臟病或洗腎患者中很常見,是急診、住院次數和住院天數增加的重要預測因子。雖然虛弱會隨時間變化,但惡化本身和住院次數、天數無直接關聯。及早發現並介入治療,有助減少醫療資源消耗,改善病人健康。 PubMed DOI

腎衰竭的年長者常見虛弱和營養不良,無論有無洗腎。研究發現,虛弱會增加住院次數和住院天數,特別是在洗腎患者。保守治療者若有營養不良,死亡風險也會提高。改善營養有助於改善虛弱和營養不良,未來還需更多研究找出有效治療方式。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