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中國研究發現,血脂指標中以AIP(血漿動脈硬化指數)和慢性腎臟病(CKD)及腎功能惡化的關聯最明顯。AIP、三酸甘油脂和殘餘膽固醇越高,CKD風險越高;而HDL-C和LDL-C越高,腎功能惡化風險較低。AIP是最強的預測指標。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這項研究探討三酸甘油脂-葡萄糖指數(TyG指數)與心血管-腎臟-代謝(CKM)綜合症患者腎功能惡化的關聯。研究涵蓋27,407名住院患者,根據TyG指數分為四組,主要觀察基線腎小球過濾率(eGFR)下降40%或以上的情況。隨訪34個月內,記錄到3,248例腎功能惡化。結果顯示TyG指數與腎功能下降呈U型關係,風險在8.88時最高。調整後的風險比率顯示最低和最高四分位數的風險較高,確認了腎功能惡化的顯著風險。總結來說,TyG指數與CKM患者腎功能惡化之間存在非線性關係。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血漿動脈粥樣硬化指數(AIP)與腎結石風險的關聯,數據來自上海的腎結石隊列。研究涵蓋2,550名新發腎結石患者及5,100名對照組,結果顯示腎結石患者的AIP水平顯著高於對照組(0.98對0.91),且AIP每增加一個標準差,腎結石風險增加10%。分析顯示AIP與腎結石風險之間存在正線性關係,結論是較高的AIP與新發腎結石風險增加有關。 PubMed DOI

這項研究顯示馬來西亞慢性腎臟病(CKD)日益嚴重,強調了早期識別風險因素的重要性。研究針對3160名多民族參與者,透過腎臟檔案數據分析,找出五個關鍵因素:性別、種族、身體活動、動脈粥樣硬化血漿指數(AIP)和收縮壓。特別是高AIP的男性更易發展CKD。由於CKD早期通常無明顯症狀,這些因素有助於預測高風險個體,未來研究應著重於利用這些因素來預防和管理CKD。 PubMed DOI

心腎綜合症(CRS)是心臟和腎臟功能同時受損的情況。本研究探討血漿動脈粥樣硬化指數(AIP)與CRS的關聯,分析了35,365名來自全國健康與營養檢查的參與者數據。結果顯示,AIP與CRS呈正相關,特別是在沒有高血壓的個體中,AIP較高者的CRS風險顯著增加(OR = 1.62)。這表明,AIP可能是評估CRS風險的重要指標。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殘餘膽固醇(RC)與慢性腎病(CKD)風險的關聯,對象為中國人群。研究分析了22,702名參與者的數據,發現較高的累積RC暴露與腎功能下降(KFD)風險顯著相關,累積RC最高的四分位數風險增加43%。研究還顯示,隨著RC增加,KFD風險也上升。特別是基線RC高但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低的個體,面臨更高的KFD風險。這強調了監測RC對早期預防KFD的重要性。 PubMed DOI

這項美國大型研究發現,血漿動脈粥狀硬化指數(AIP)越高,腎衰竭風險也越高,兩者呈線性關係。部分原因和發炎反應有關,像是分葉型嗜中性球、嗜酸性球和單核球。結果顯示,血脂異常和發炎都會增加腎衰竭風險,未來可針對這些機制來預防腎衰竭。 PubMed DOI

研究發現,晚期慢性腎臟病年長患者,血中某些心臟代謝蛋白(像是Receptor-type tyrosine-protein phosphatase S、IGFBP6和Ficolin 2)濃度較高,和腎功能惡化速度較快有關,這些蛋白和組織纖維化、免疫反應有關。這顯示這些生物機制可能影響CKD惡化,但還需要更多研究確認。 PubMed DOI

這項長達19年的研究追蹤6,700多位無心血管病史的成年人,發現腎功能即使輕微惡化,罹患慢性發炎相關疾病的風險就會上升,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趨勢很像。即使只是輕度腎損傷,風險也會提高,腎功能最差的人風險最高。這顯示慢性腎臟病患者除了心臟病,也容易得各種發炎疾病。 PubMed DOI

這項大型長期研究發現,血脂肪(像是三酸甘油脂、膽固醇等)和兒童晚期慢性腎臟病的惡化沒有明顯關聯。反而年齡、腎臟病類型、腎功能、蛋白尿、白蛋白和舒張壓等,才和病情進展比較有關。血脂肪對兒童CKD惡化影響不大。 PubMed DOI

這項針對5,875位腹膜透析患者的研究發現,開始透析後前三個月內,若TG/HDL-C超過1.25或TC/HDL-C超過4.20,會明顯增加死亡和心血管事件風險。建議定期追蹤並積極控制這些血脂比值,有助於提升患者的健康預後。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