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針對3,331位晚期慢性腎臟病患者的研究發現,中性球百分比與白蛋白比值(NPAR)越高,死亡和心血管疾病風險也越高。NPAR是個簡單又便宜的血液指標,可以反映發炎和營養狀況,建議定期監測,有助於提升CKD患者的治療成效。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這項研究探討老年慢性腎病(CKD)患者在開始透析前,老年營養風險指數(GNRI)與CKD進展、死亡率及心血管事件的關聯。分析538名65歲以上患者的數據,發現中位隨訪2.92年內,22.86%患者CKD進展,8.18%死亡,14.13%出現心血管事件。結果顯示,GNRI低於92的患者CKD進展風險幾乎是GNRI高於92者的兩倍,且死亡率也較高。這強調了GNRI較低與老年CKD患者腎臟健康及死亡風險的負面關聯。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率(NLR)在預測透析腎衰竭患者死亡率的價值。研究在特倫托的腎臟科進行,236名患者參與。主要發現顯示,NLR較高的患者體重、血清白蛋白、血清鐵和轉鐵蛋白較低,且死亡率較高。NLR的ROC曲線下面積為0.64,優於C-反應蛋白的0.61。Cox回歸分析證實NLR與死亡率獨立相關。結論認為NLR可作為腎衰竭患者風險分層和管理的有用工具。 PubMed DOI

新研究指出,血清中的多胺(如腐胺、精胺和精子胺)可能是慢性腎病(CKD)及其進展的重要生物標記。研究分析297名CKD患者,發現腐胺與腎功能呈負相關,而精胺和精子胺則呈正相關。高腐胺水平顯著增加心血管事件風險(HR 6.972),而高精胺和精子胺則降低風險。這些結果顯示血清多胺可能成為CKD患者的預後指標,並與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率相關。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進階肺癌發炎指數(ALI)與腎功能及全因死亡率的關係,分析了1,982名慢性腎臟病(CKD)患者的數據。結果顯示,ALI與腎小管過濾率(eGFR)呈正相關,意味著較高的ALI值與較好的腎功能有關;而ALI與死亡率呈負相關,顯示較高的ALI可能降低死亡風險。特別是在進階CKD患者中,ALI的保護作用不如早期明顯。研究建議ALI可作為CKD患者預後的生物標記,並強調早期干預的重要性。 PubMed DOI

這項美國大型研究發現,血漿動脈粥狀硬化指數(AIP)越高,腎衰竭風險也越高,兩者呈線性關係。部分原因和發炎反應有關,像是分葉型嗜中性球、嗜酸性球和單核球。結果顯示,血脂異常和發炎都會增加腎衰竭風險,未來可針對這些機制來預防腎衰竭。 PubMed DOI

這項研究發現,中性球百分比與白蛋白比值(NAR)是一個簡單又有效的指標,可以預測有腹水的肝硬化病人發生急性腎損傷(AKI)的風險。特別是NAR大於23.2時,預測嚴重AKI的準確度很高。NAR、白蛋白和慢性腎臟病是最重要的預測因子,未來有機會成為臨床上早期篩檢AKI的實用工具。 PubMed DOI

這項長達19年的研究追蹤6,700多位無心血管病史的成年人,發現腎功能即使輕微惡化,罹患慢性發炎相關疾病的風險就會上升,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趨勢很像。即使只是輕度腎損傷,風險也會提高,腎功能最差的人風險最高。這顯示慢性腎臟病患者除了心臟病,也容易得各種發炎疾病。 PubMed DOI

這項研究發現,美國慢性腎臟病患者如果有越多像低收入、教育程度低、糧食不安全、沒健保等不利社會健康因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都會提高,且這種影響在男性身上更明顯。 PubMed DOI

在洗腎患者中,血清尿酸與肌酸酐比值(SUA/SCr)越高,心血管死亡風險也越高,這個比值比單看尿酸更能預測心血管死亡。不過,SUA/SCr 跟全因死亡率沒有明顯關聯。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指出,拿坡里預後評分(NPS)越高,代表發炎和營養狀況越差,洗腎患者出現認知障礙或失智症的風險也越高。特別是在65歲以下、沒糖尿病或腦中風、教育程度較低或洗腎次數較少的人,這種關聯更明顯。總結來說,營養和發炎狀況差會增加認知退化的機率。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