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每週做兩次血液透析的末期腎臟病患者,猝死性心臟死亡(SCD)最常發生在透析間隔較長(3天)後的透析結束12小時內,以及短間隔後下次透析前的12小時內。SCD佔總死亡人數近29%,顯示特定透析時段風險特別高。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這項研究分析了不同透析方式患者的重大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風險,涵蓋968名來自芬蘭的患者,隨訪時間從2004到2017年。結果顯示,中心血液透析(IC-HD)和持續性自主腹膜透析(CAPD)患者的MACE發生率相似,且高於自動腹膜透析(APD)和居家血液透析。調整後,居家透析與IC-HD的MACE風險無顯著差異。特別是女性患者使用腹膜透析的MACE風險較低,但男性則相反。整體而言,20%的患者在隨訪期間經歷MACE,顯示需進一步研究不同透析方式對心血管風險的影響,尤其是性別差異。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接受血液透析的第五期慢性腎病兒童的心臟功能及結構變化,並分析這些變化與心臟自主神經系統的關聯。研究對象為40名埃及兒童及40名健康對照組。主要發現包括:接受透析的兒童心臟收縮功能顯著下降,心率變異性顯示自主神經功能受損,且心臟功能指標與Holter監測參數相關。此外,隨訪期間25%的患者去世,心臟功能指標與死亡風險獨立相關。研究強調了透析兒童心臟健康的重要性。 PubMed DOI

慢性腎臟病(CKD)對發病率、死亡率及醫療成本影響深遠,尤其是與心血管疾病(CVD)相關。一位79歲男性,病史包括哮喘、高血壓及心臟病,因心臟驟停後出現呼吸困難及水腫就醫。檢查發現他有嚴重腎功能障礙,進展至4期CKD。經治療後,症狀改善,腎功能略有恢復。這案例強調了對CKD患者進行個別化治療的重要性,以及持續監測和患者教育的必要性。 PubMed DOI

在透析過程中,心臟驟停對末期腎病患者是一大風險,因此緊急設備的準備非常重要。本研究評估了緊急設備的可用性對接受維持性血液透析的韓國患者死亡率的影響。研究分析了34,950名患者的數據,結果顯示擁有緊急設備的患者血清鈣、磷及血壓較低,但Kt/V值較高。調整各種因素後,擁有緊急設備的患者死亡風險降低了13%。這顯示良好的緊急設備準備能改善患者的生存結果。 PubMed DOI

重症急性腎損傷患者若較早開始洗腎,90天後持續需要洗腎的人會比較多。不過,對本來就很可能需要洗腎的患者來說,提早洗腎並不會明顯增加長期洗腎的風險。這代表長期洗腎的風險,主要是因為有接受洗腎,而不是洗腎開始得早不早。 PubMed DOI

義大利Alba醫院研究發現,對還有殘餘腎功能的病人來說,每週兩次血液透析(非標準三次)在密切監控下是安全又有效的,住院和緊急透析次數較少,腎功能保留較久,存活率也差不多,還能省下近兩百萬歐元醫療費。 PubMed DOI

這項針對268位洗腎患者的研究發現,透析時常發生低血糖(每次透析超過3次)會明顯提高死亡率。像BMI、抽菸、喝酒對存活率沒影響,但有糖尿病、心血管或腦血管疾病,以及透析時低血糖的患者,死亡率都比較高。頻繁低血糖是這類患者死亡的重要危險因子。 PubMed DOI

洗腎病人如果同時有營養不良、發炎和體液過多,死亡風險會大幅提升。研究建立了一個評分工具,可預測3、5、7年存活率。建議醫師要全面評估這三項狀況,才能更好管理風險、提升預後。 PubMed DOI

每週洗腎三次的病人,遇到透析間隔較長(三天)時,體內容易積水,運動時心肺功能也會變差,從VE/VCO2 slope升高可以看出來。這代表長間隔可能讓心血管風險增加,需特別注意。 PubMed DOI

對於洗腎的末期腎臟病患者來說,基礎高敏感度心肌肌鈣蛋白I(hs-cTnI)數值越高,未來發生重大心臟事件、心血管死亡或全因死亡的風險就越高,最高和最低四分位數相比,風險幾乎高出一倍。hs-cTnI是這些風險最重要的預測指標,非常適合用來評估這類患者的健康風險。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