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發現,病人的前後胸徑、胸腔縱橫比和心胸比,會影響右側頸內靜脈隧道式導管的尖端深度和位置。胸徑大於22.5公分或胸腔縱橫比超過0.74時,導管尖端較容易放錯位置。建議放置導管時要評估個別胸腔解剖,才能提高準確度。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數百萬腎衰竭患者依賴靜脈導管(CVC)進行血液透析,但約20%的CVC因功能不良而需移除。主要原因是血栓和纖維鞘形成,某些因素如女性、左側放置及過去功能不良會增加風險。雖然每週使用溶栓鎖可改善血流,但在低感染環境中其成本效益存疑。濃縮肝素鎖雖可減少溶栓需求,但出血風險較高。4%檸檬酸可能是更安全且便宜的替代品。實施全面的CVC護理策略可降低功能不良率33%。未來研究應聚焦於高風險患者,以制定更有效的預防措施。 PubMed DOI

本研究比較經右側外頸靜脈(EJV)與右側臂頭靜脈(BCV)置入導管的通暢率,針對隧道式帶袖導管(TCC)喪失的病人進行分析。回顧30名病人,EJV組11人,BCV組19人。結果顯示,兩組均無氣胸或嚴重動脈損傷等併發症。一年通暢率EJV為54.55%,BCV為36.84%;兩年分別為27.27%和21.05%。但這些差異在統計上不顯著(p值均大於0.5)。研究結論是這兩種進入途徑在替換透析導管時皆安全有效,通暢率無顯著差異。 PubMed DOI

這項來自CZecking心臟衰竭試驗的分析針對慢性透析患者的肺動脈高壓及右心室-肺動脈耦合進行研究。結果顯示,在336名透析患者中,有34%出現肺動脈高壓,25%有右心室-肺動脈失耦合。透析通路血流與肺動脈壓的關聯性微弱,但水合狀態與這些參數則有強相關。過度水合與心臟衰竭的盛行率也有顯著關聯,顯示管理體液狀態對預防肺動脈高壓及心臟衰竭進展的重要性。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長期隧道式帶袖透析導管(L-TDCs)在末期腎病(ESKD)患者中的使用情況,並與動靜脈瘻管(AVFs)患者進行比較。結果顯示,L-TDC的平均使用時間為40.6個月,透析效率相似,但L-TDC患者的C反應蛋白(CRP)水平顯著較高,顯示出炎症風險。此外,L-TDC患者的血流速率較低,靜脈及動脈壓均較高。研究強調需關注長期使用導管患者的炎症問題,並制定相應的監測策略。 PubMed DOI

腹膜透析(PD)是末期腎病患者的重要治療方式,但導管功能不良可能影響其效果。傳統手術方法包括透視引導和腹腔鏡手術。這篇報告介紹了一種新穎的微創手術技術,於2021年11月至2024年5月在四川省人民醫院對8名患者進行。該技術透過原有切口重新定位PD導管,結果顯示無顯著併發症,導管重新定位成功率達100%,臨床成功率為75%。這種方法安全、簡單且具成本效益,特別適合資源有限的環境。 PubMed DOI

本研究探討兩種持續性腎臟替代療法(CRRT)捕集室的設計對血液流量保留的影響。頂部進料捕集室與側面進料捕集室的流量特性進行比較,結果顯示側面進料捕集室在各時間點的血液滯留量顯著低於頂部進料捕集室,且流動特性更佳。這表明側面進料設計能有效減少血液滯留與湍流,對於改善CRRT的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PubMed DOI

這項研究針對1,016位洗腎病人,開發了一個預測自體動靜脈瘻管血栓風險的工具。研究發現五個重要風險因子,包括hs-CRP、導管使用史、洗腎時間、瘻管狹窄和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這個模型預測準確度高(AUC約0.82),能幫助醫師評估病人血栓風險。 PubMed DOI

一項針對10–30 mm肺結節的研究發現,導航支氣管鏡和CT導引穿刺活檢的診斷準確率差不多,但導航支氣管鏡引起氣胸的風險明顯較低。因此,兩種方法診斷效果相近,但支氣管鏡在安全性上更有優勢。 PubMed DOI

這項研究發現,三種胰島素阻抗指標(TyG-BMI、GHR、PHR)都和洗腎病人的腹主動脈鈣化有獨立關聯。其中,PHR(血小板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比值)預測鈣化的效果最好,未來在評估這類病人的心血管風險時,PHR特別值得參考。 PubMed DOI

這項研究針對223位洗腎患者,找出六個會影響自體動靜脈瘻管(AVF)失敗的關鍵因素,並建立了一個風險預測工具(nomogram)。這個模型預測準確,能幫助醫師及早發現高風險患者,提升臨床照護品質。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