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年長洗腎患者中,iPTH濃度過低(<150 pg/mL)會增加心房顫動風險,和iPTH介於150到<300 pg/mL相比,風險更高;但iPTH過高(≥300 pg/mL)則沒有增加心房顫動的風險。換句話說,只有iPTH太低才會獨立提高心房顫動的發生率。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這項研究針對慢性腎病(CKD)G3-5D期患者中合併心房顫動(AF)且使用口服抗凝劑(OACs)的主要出血風險因素進行調查。研究在瑞典進行,分析了2009至2018年間2453名患者的數據,結果顯示每100名患者每年有8.9次主要出血事件。關鍵風險因素包括腎小管過濾率較低、以往腸胃道出血、充血性心衰竭、男性及血管疾病等。這強調了了解這些風險因素對於晚期CKD患者抗凝治療的重要性。 PubMed DOI

這項研究分析了每日過量的早期心房複雜波(PACs)與腎臟健康之間的關聯,特別是重大不良腎臟事件。研究涵蓋了10,981名接受Holter監測的患者,根據PAC負擔分為高負擔(≥100次/天)、低負擔(<100次/天)及心房顫動(AF)組。結果顯示,高PAC負擔患者的重大腎臟事件風險比低負擔患者高出1.24倍,且AF組的風險更高。總結來說,過量的PAC負擔可能是腎功能下降的指標。 PubMed DOI

在接受血液透析的病人中,心血管疾病,特別是突發性心臟死亡,是主要的死亡原因。本研究調查了207名病人,發現修正QT間期(QTc)與利尿肽(NPs)之間的關聯。結果顯示,NT-proBNP與QTc的關聯性最強,且QTc延長的獨立預測因子包括較低的鈣和鉀水平,以及較高的NT-proBNP水平。因此,建議在管理這些病人的心血管風險時,應監測QTc和NT-proBNP,同時注意低鉀和鈣的情況。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B型利鈉肽(BNP)水平與血液透析患者心房顫動(AF)之間的關聯。在140名患者中,隨著BNP水平上升,心房顫動的發生率顯著增加,5年內有23.6%的患者發展為心房顫動。主要風險因素包括年齡、透析年限、左心房直徑等。研究顯示BNP是心房顫動的強預測因子,每增加100 pg/mL的BNP,風險上升。BNP的預測價值以曲線下面積0.734確認,建議進一步研究以確定最佳BNP參考範圍。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基於胱蛋白酶C的腎小管過濾率(eGFRcys)與肌酸酐的腎小管過濾率(eGFRcr)之比,對心房顫動(AF)消融後復發風險的影響。研究涵蓋989名參與者,隨訪中位數28個月,313人經歷AF復發。結果顯示,eGFR比率與AF復發風險呈U型關聯,無論是低或高比率均增加復發風險,特別在男性中更明顯。研究建議監測eGFR比率對預測AF復發風險非常重要。 PubMed DOI

一項針對4,429位中國腹膜透析患者的研究發現,血清鐵蛋白高於200 ng/mL會增加死亡風險,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鐵蛋白與血紅素的比值(ferritin/Hb ratio)比單看鐵蛋白更能準確預測死亡風險,建議定期監測這個比值來管理鐵質。 PubMed DOI

一項針對健康年長者的大型研究發現,即使尿液白蛋白(UACR)濃度偏低,也會增加心房顫動(AF)風險。UACR每增加一倍,罹患心房顫動的機率就多16%,即使考慮其他因素,這關聯還是存在。定期檢查尿液白蛋白,有助於早期發現心房顫動高風險的長者。 PubMed DOI

這項單一中心前瞻性研究發現,導入AI智慧腹膜透析照護計畫後,病人治療依從性明顯提升。依從性高(回報率80%以上)者,12個月後血清鈣和iPTH控制較好,但對血磷沒明顯影響。整體來說,這個計畫有助提升依從性並改善部分礦物質控制,但對長期成效還需更多研究。 PubMed DOI

這項研究發現,超過一半腹膜透析患者會有慢性腎臟病相關搔癢。三個月內血清磷酸鹽有四種變化型態,不論暫時或持續偏高,都會增加搔癢風險,只有緩慢上升型沒關聯。結果強調控制血清磷酸鹽對降低搔癢很重要。 PubMed DOI

泰國一項針對新診斷高血壓成年人的研究發現,心房顫動發生率為每千人年5.7例。年紀大、男性、BMI異常、合併慢性病者風險較高。使用statin可降低風險,SGLT2抑制劑和GLP-1促效劑則有潛在保護效果,但還需更多研究證實。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