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膜性腎病變是成人常見的腎病症候群原因,約三分之一患者對標準免疫抑制治療無效,腎衰竭風險較高。這篇綜述整理了針對治療無效或反覆復發患者的替代療法,特別是B細胞和漿細胞相關治療,根據個案和系列研究,效果都不錯。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這項研究探討了rituximab對活躍性膜性腎病(MN)患者的療效,特別是那些腎功能不佳或對免疫治療有抵抗的患者。研究納入180名有顯著蛋白尿或腎功能下降的患者。結果顯示,接受rituximab後,年均腎小球過濾率(eGFR)下降速率從13.9降至1.7 mL/min/1.73 m²/年。18個月時,12%的患者達到完全緩解,42%達到部分緩解。治療耐受性良好,兩年內存活率高達95.6%,腎臟存活率為93%。總體而言,rituximab對這些患者有效。 PubMed DOI

膜性腎病(MN)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主要影響成人,並導致腎病綜合症。磷脂酶A2受體1(PLA2R1)被認為是主要的靶抗原,改變了我們對此病的認識。針對PLA2R1及血小板蛋白1型結構域的自體抗體,與疾病進展有關,主要透過激活補體系統。這顯示針對這些抗體的漿細胞及補體系統,可能成為有效的治療策略。本文探討了這些針對性治療的支持與反對證據。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obinutuzumab與rituximab在治療難治性原發性膜性腎病的效果,於復旦大學華東醫院進行。共51名患者中,20名接受obinutuzumab,31名接受rituximab。結果顯示,obinutuzumab的反應率顯著高於rituximab(90.0%對38.7%),且免疫學緩解率在obinutuzumab組也較高。安全性方面兩者相似。特別是19名對rituximab無反應的患者中,有10名轉換至obinutuzumab,8名達到緩解。總結來說,obinutuzumab對於難治的原發性膜性腎病患者是一個更有效的治療選擇。 PubMed DOI

在過去十年,膜性腎病的研究有了顯著進展,讓我們對其成因、診斷和治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最新的發現是抗磷脂酶A2受體(PLA2R)抗體,這在50-80%的患者中出現,與腎病綜合症有關,顯示出需要針對性治療。對於純腎病患者,可能不需進行腎臟活檢。利妥昔單抗已成為一線治療,並且新療法也在開發中。整體而言,診斷和治療正朝向更個性化的方向發展,但仍需進一步研究以完善治療策略。 PubMed DOI

膜性腎病(MN)是成人常見的腎病綜合症,若不治療可能導致末期腎病。雖然利妥昔單抗是標準治療,但有些患者無法反應。奧比妥珠單抗是一種新型抗CD20單克隆抗體,對於抵抗型MN顯示出希望。來自澳洲墨爾本的研究報告了五名接受奧比妥珠單抗治療的MN患者,其中三名PLA2R相關患者在治療後達到完全緩解。這項研究支持奧比妥珠單抗在抵抗型PLA2R相關MN的應用,並首次報告其在與肉芽腫病相關的MN中的使用。 PubMed DOI

Obinutuzumab是一種新型抗CD20單克隆抗體,針對2022至2024年間在長征醫院進行的回顧性研究,評估其對rituximab耐藥的膜性腎病(MN)和最小變病(MCD)患者的療效。研究中七名MN患者中,86%達到至少部分緩解,兩名患者完全緩解,且無復發情況。五名MCD患者在中位1個月內完全緩解,且可減少用藥。重要的是,治療過程中未出現嚴重不良事件,顯示obinutuzumab可能是對rituximab耐藥患者的有效替代方案。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obinutuzumab和ofatumumab在已產生抗rituximab抗體的膜性腎病患者中的療效與安全性,並與rituximab比較。研究在法國、印度和義大利的五個腎臟科部門進行,共有34名患者參與。結果顯示,接受obinutuzumab或ofatumumab的患者在6個月和12個月的臨床緩解率顯著高於rituximab,且未報告嚴重不良事件。這表明obinutuzumab和ofatumumab是對抗抗rituximab抗體的膜性腎病患者更有效的選擇,強調監測抗體以指導治療的重要性。 PubMed DOI

這項回溯性研究針對20位對rituximab無效的PLA2R相關膜性腎病變患者,使用obinutuzumab治療後,有80%達到緩解(10%完全、70%部分),且大多數人B細胞耗竭、免疫學緩解,沒出現嚴重副作用。obinutuzumab對這類難治型患者看來有效又安全,但多為部分緩解,追蹤時間也偏短。 PubMed DOI

這項單中心研究針對17位對rituximab無效的PLA2R相關膜性腎病變患者,改用obinutuzumab治療。追蹤約一年後,有94%病患達到完全或部分緩解,且多數在4到6個月內見效。obinutuzumab有機會成為rituximab無效患者的新選擇,但還需要更多大型研究來證實。 PubMed DOI

這篇文章重點在說明腎小球疾病常因免疫耐受喪失及B細胞、漿細胞產生自體抗體所致。傳統免疫抑制治療副作用大且效果有限。文中介紹針對B細胞和漿細胞的新型治療,包括anti-CD20抗體、BAFF/APRIL抑制劑、B細胞受體抑制劑、蛋白酶體抑制劑、anti-CD38,以及新興的CAR-T和雙特異性T細胞接合劑,並討論抗藥性問題。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