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篇系統性回顧發現,目前用機器學習預測血液透析中低血壓的模型雖然表現不錯,但多數研究有偏倚問題,且缺乏外部驗證,臨床應用有限。未來應加強外部和臨床驗證,才能提升實際應用價值。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已研發出運用機器學習演算法的人工智慧模型,可預測急性腎損傷(AKI)患者的住院死亡率。綜合評估後發現,廣泛學習系統(BLS)和彈性網絡最終(ENF)模型預測效果最佳,而臨床模型(PCM)表現較差。PCM模型負預測值最高,可用於排除規則。總體而言,BLS和ENF模型與其他模型同樣有效,但仍需進一步研究確認。 PubMed DOI

人工智慧,特別是機器學習,在預測敗血症相關的急性腎損傷(AKI)方面展現潛力。2023年4月28日的系統性回顧分析了2898篇文獻,最終選出25篇相關研究。結果顯示,邏輯回歸和極端梯度提升是最常用的演算法,預測模型主要分為早期識別、預後預測和亞型識別。關鍵因子包括血清肌酸酐、乳酸、年齡等。然而,研究質量普遍較低,需改善臨床效用評估及增強模型實用性。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如何利用機器學習模型預測慢性透析病人的血液透析適切性,特別是spKt/V。傳統方法需在透析前後採血,限制了評估頻率。研究分析了373名末期腎病患者的1869次透析數據,聚焦87個相關變數。經過數據預處理後,開發了六個二元分類模型,隨機森林模型表現最佳,AUROC分數分別為0.860和0.873。關鍵預測因素包括血管通路、性別、體重指數等。結果顯示,機器學習能有效預測透析適切性,未來可望在臨床中進行非侵入性評估。 PubMed DOI

慢性腎臟病(CKD)是一種常見疾病,可能引發嚴重健康問題。本系統性回顧分析了33項人工智慧(AI)模型在預測CKD進展的有效性。主要發現顯示,這些預測工具的合併敏感度為0.43,特異度高達0.92,顯示出良好的識別能力。正似然比為5.12,負似然比為0.28,曲線下面積(AUC)為0.89,顯示整體診斷準確性不錯。儘管結果令人鼓舞,研究仍強調需進一步優化AI模型,以平衡敏感度與特異度,並克服數據集不平衡等限制。 PubMed DOI

面臨腎衰竭的病人在接受維持性透析時,面臨中風和出血的風險。為了評估現有預測模型的有效性,進行了一項系統性回顧,納入截至2024年1月12日的相關研究。結果顯示,雖然有八項研究符合標準,但並未找到專門針對透析病人的中風預測模型,僅有兩項針對出血風險的評分。常用的評分系統在透析人群中表現不佳,顯示目前的預測模型不足,因此亟需開發新的風險評分系統以改善臨床決策。 PubMed DOI

本研究評估機器學習(ML)與傳統統計模型在預測產後出血(PPH)的能力,透過系統性回顧及統合分析進行。研究已在PROSPERO註冊,並遵循報告指導方針。文獻搜尋於2024年1月4日進行,納入35項研究,涵蓋383,648名患者。結果顯示,ML模型在預測PPH的準確性上提高了95%。雖然ML模型顯示潛力,但需大量預測因子,可能限制其在資源有限環境中的應用。研究註冊編號為CRD42024521059。 PubMed DOI

透析期間的低血壓(IDH)是血液透析中常見的問題,現有預測模型常因其複雜性而不足。本研究分析201名接受維持性透析的患者,70%用於訓練,30%用於驗證。IDH定義為收縮壓下降20 mmHg或以上,或平均動脈壓下降10 mmHg或以上。研究團隊透過LASSO回歸分析,找出與IDH相關的五個關鍵變數,並建立多變量邏輯回歸模型。該模型在訓練和驗證隊列中顯示出良好的預測性能,顯示其在準確預測IDH方面的潛力。 PubMed DOI

這項研究回顧了人工智慧(AI)和機器學習(ML)在預測住院病人急性腎損傷(AKI)的表現。共分析了4,816篇文章,最終納入95篇,涵蓋380萬次住院紀錄。最常用的AKI定義是KDIGO-AKI標準。識別出302個預測模型,以邏輯回歸模型最為普遍。預測AKI的關鍵因素包括年齡、性別、糖尿病等。預測模型的AUC顯示出潛力,但臨床應用仍面臨挑戰,因為研究間存在顯著異質性和偏差風險。 PubMed DOI

本研究探討透析期間低血壓(IDH)對接受持續腎臟替代療法(CKRT)的重症兒童住院死亡率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IDH與死亡率有顯著關聯,風險比為4.40。透析機器的數據,特別是壓力參數,對預測IDH具有重要性,而傳統血壓變數則較不重要。使用機器學習模型(如CatBoost)能有效預測IDH,這些發現有助於改善兒童CKRT患者的早期檢測與管理,進而提升預後。 PubMed DOI

這篇回顧分析發現,中國血液透析患者的虛弱預測模型準確度高(AUC 0.819-0.998),虛弱發生率約32%。主要風險因子有年紀大、白蛋白低、營養差、女性、共病多和憂鬱。不過,現有模型偏倚風險高、缺乏外部驗證,建議未來要有更嚴謹、多中心的研究來提升臨床實用性。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