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慢性腎臟病患者即使有治療,心臟和腎臟問題風險還是很高。醛固酮路徑過度活化是主因之一。新一代藥物像finerenone和醛固酮合成酶抑制劑(ASIs),在降低併發症上有潛力,副作用也較少。ASIs能直接抑制醛固酮生成,有望成為新療法,但還需要更多研究證實效果和安全性。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慢性腎病(CKD)是2型糖尿病(T2D)的常見併發症,可能導致糖尿病腎病(DKD)。雖然傳統治療能減緩CKD進展,但無法完全解決腎臟中礦物皮質激素受體(MR)的過度活化。Finerenone作為一種非類固醇的MR拮抗劑,能有效減少腎臟炎症和纖維化,且不會顯著提高血清鉀水平。臨床試驗顯示,finerenone能降低T2D和CKD患者的腎臟及心血管事件風險,最近的指導方針也推薦其作為治療選擇,強調其安全性與有效性。 PubMed DOI

礦物皮質激素受體拮抗劑(MRAs)在非糖尿病慢性腎病(CKD)的前臨床研究中顯示出良好效果,能預防腎損傷、減少尿蛋白及維持腎功能。MR在非上皮細胞的活化可能透過炎症、纖維化及氧化壓力影響腎臟。MRAs不僅保護腎臟,還有助於心血管健康,預防心臟纖維化和血管鈣化。然而,臨床應用面臨高鉀血症的風險。本文回顧了MR抑制在非糖尿病腎病中的保護機制,並探討了類固醇及非類固醇MRAs的安全性與療效。特別是非類固醇MRAs,正被研究其在減少不良反應的同時,維持腎臟和心血管健康的潛力。 PubMed DOI

高血壓和慢性腎病(CKD)是心臟衰竭的主要風險因素。最近研究發現,SGLT-2抑制劑、非類固醇礦物皮質激素受體拮抗劑(nsMRA)和GLP-1受體激動劑等新療法能有效降低糖尿病及非糖尿病CKD患者的心臟衰竭事件和住院風險,並有助於減緩CKD進展至末期腎病。因此,SGLT-2抑制劑已成為這些患者的一線治療選擇,而nsMRA的使用也在增加,未來可能取代螺內酯。 PubMed DOI

醛固酮失調會影響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和腎臟疾病。傳統治療主要是使用類固醇礦物皮質激素受體拮抗劑,如螺內酯和依普利酮。最近出現了針對醛固酮的新藥物,包括非類固醇MR拮抗劑(如finerenone、esaxerenone、ocedurenone)和醛固酮合成酶抑制劑(如baxdrostat等)。早期臨床數據顯示,這些新藥在控制血壓、預防心血管問題及減緩慢性腎病方面有效且安全,未來有望成為心血管和腎臟健康管理的重要選擇。 PubMed DOI

慢性腎臟病(CKD)對健康影響深遠,促使新療法的開發。這篇綜述聚焦於非類固醇礦物皮質激素受體拮抗劑(MRAs)。研究顯示,Finerenone 已獲批准用於治療伴有蛋白尿的糖尿病腎病,並在腎臟和心血管方面表現良好,安全性也佳。Esaxerenone 在日本獲得批准,但其研究結果的外部效度有限。Ocedurenone 和 Apararenone 也在針對 CKD 進行研究。本文旨在提供這些 MRAs 的臨床證據,促進其在 CKD 治療中的應用。 PubMed DOI

糖尿病腎病(DKD)是全球慢性腎病的主要原因,管理重點在於控制血糖、血壓及減少蛋白尿。傳統治療如RAASi和新型SGLT2抑制劑已改善預後,但仍有風險。本文探討新型非類固醇礦物皮質激素受體拮抗劑finerenone的作用機制、臨床試驗證據及其優勢,並分析finerenone與SGLT2抑制劑聯合使用的潛在好處。finerenone在DKD治療上代表重大進展,對腎臟和心臟有顯著保護效果。 PubMed DOI

治療抵抗性高血壓(TRH)與慢性腎病(CKD)常同時出現,增加心血管問題風險。這些病人通常有醛固酮水平升高,可能導致心腎發炎與纖維化。有效管理的重點在於控制血壓並降低醛固酮風險。雖然礦物皮質激素受體拮抗劑(MRAs)被推薦,但CKD患者高鉀血症風險使其使用受限。非類固醇MRAs和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抑制劑等替代療法顯示出改善效果。臨床試驗應重新評估治療策略,不僅僅是降低血壓。 PubMed DOI

慢性腎臟病(CKD)過去治療選擇少,效果也有限,尤其老年人更明顯。CKD 除了會導致腎衰竭,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雖然早期控制糖尿病、高血壓有幫助,但效果有限。近年新藥如 SGLT2 抑制劑、incretins 和 finerenone,已證實能有效延緩 CKD 惡化,降低心血管風險,連沒糖尿病的人也受益,讓治療指引和病人預後都有明顯進步。 PubMed DOI

第二型糖尿病合併慢性腎臟病患者,心血管風險很高。現有四大類藥物治療,但醛固酮阻斷還是不夠。新藥ASIs(如vicadrostat)能選擇性抑制醛固酮生成,初步研究對腎臟有保護作用。若未來證實療效與安全性,有望成為CKD治療的第五種主力藥物。 PubMed DOI

這篇綜述比較了類固醇型、非類固醇型MRAs和ASi三種藥物,雖然都能抑制醛固酮,但機轉、副作用和代謝方式各有不同,影響臨床應用。作者建議未來應有更多直接比較的研究,也可考慮和SGLT2抑制劑或GLP-1受體促效劑合併使用,以協助醫師選藥並推動後續研究。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