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腸道菌對慢性腎臟病(CKD)很重要,調整腸道菌有機會幫助管理CKD,尤其是小朋友。方法包括多吃纖維、發酵食品、益生菌、合生元、口服吸附劑和糞便移植,還有多運動、預防便祕。這些做法可能改善腸道、減少毒素和發炎。不過,兒童CKD的療效和安全性還需要更多研究證實。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免疫球蛋白A腎病(IgAN)是常見的腎小球腎炎,且是腎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病因受遺傳、環境等多重因素影響。近期研究指出,腸道微生物組在IgAN中扮演重要角色,微生物失調可能導致異常免疫反應,促進IgA在腎臟沉積。這篇綜述將探討腸道微生物組如何影響IgA產生及免疫調節,並討論透過飲食、益生菌等方式調整微生物組,可能成為治療新途徑,改善患者預後。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腸道微生物群產生的毒素與慢性腎病(CKD)兒童的腎功能及神經認知結果之間的關係。研究分析了6個月到16歲、eGFR介於30-89 ml/min/1.73 m²的兒童數據。發現毒素水平與腎功能呈負相關,非腎小球型CKD兒童的某些毒素水平較高,但毒素與神經認知結果無顯著關聯。某些毒素與左心室質量指數呈負相關,但不影響左心室肥大。總體來看,CKD兒童的腸道毒素水平升高與腎功能密切相關,但對神經認知及心臟結果影響不大。 PubMed DOI

腸道失調,指的是腸道微生物群的不平衡,已被認為是慢性腎病(CKD)進展的因素之一。這種失調影響腸腎軸,可能引發全身性炎症及尿毒素生成,進一步損害腎臟。飲食對腸道微生物群有顯著影響,因此健康的飲食模式對CKD患者的心血管風險管理至關重要。未來研究應考慮其他微生物的角色,以便更全面理解腸腎軸,並發展個性化的治療策略。本文探討了生活方式,特別是飲食,對腎臟健康的影響,並指出了CKD的研究方向。 PubMed DOI

認知衰退是慢性腎病(CKD)患者常見的問題,與血管疾病、尿毒素及荷爾蒙變化等因素有關。腸道微生物群失調在CKD患者中普遍存在,會加重尿毒素的產生,影響大腦功能和情緒。低纖維飲食、高尿素水平及久坐生活方式等都會導致這種失調。這篇綜述指出,腸道微生物組可能在CKD患者的認知變化中扮演重要角色,透過飲食調整、益生元和益生菌等方式,或許能成為治療的潛在方向。 PubMed DOI

腎纖維化是慢性腎病的主要特徵,最近研究發現腸道微生物群的變化可能影響病情進展。髓源性抑制細胞(MDSCs)能保護腎臟,但糞便微生物移植(FMT)對MDSC活性的影響尚不明。研究中,C57BL/6J小鼠經單側輸尿管阻塞誘導腎纖維化後接受FMT,結果顯示FMT改變了MDSCs的分佈,增加了血液和腎臟中的M-MDSCs,並減少促炎性細胞因子,減輕腎纖維化。這些發現顯示針對腸道-腎臟連結的策略可能有助於管理慢性腎病。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慢性腎臟病(CKD)與腸道微生物群的關聯,特別是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SGLT2)抑制劑對CKD患者的影響。研究發現,接受SGLT2治療的CKD患者腸道微生物組成有顯著差異,特定細菌增加,且尿毒症毒素和短鏈脂肪酸水平較低,顯示潛在的有益影響。此外,腸道微生物與代謝副產品之間存在複雜互動。總體而言,SGLT2抑制劑可能改善CKD患者的腸道健康,需進一步研究其臨床意義。 PubMed DOI

最近的研究指出腸道微生物群在腎臟疾病中的重要性,但其因果關係仍不明。這項研究利用孟德爾隨機化分析,針對糖尿病腎病、IgA腎病和膜性腎病進行探討,發現了多種腸道細菌與腎臟疾病之間的正向和負向因果效應。例如,*Dialister*對糖尿病腎病有保護作用,而*Lachnospiraceae UCG-008*則增加風險。研究結果強調了腸道微生物對腎臟健康的影響,並為未來的臨床研究提供了新方向。 PubMed DOI

這項美國研究發現,適量攝取富含活性微生物的食物(像發酵食品),和慢性腎臟病風險較低有關,特別對某些族群效果更明顯。不過,攝取量太少或太多都不理想,適中偏高最好。多吃這類食物有助腸道健康,也可能預防腎臟病。 PubMed DOI

慢性腎臟病和腸道菌相變化有關,多酚等天然成分有助減緩發炎、氧化壓力並調整腸道菌相,可能延緩腎病進展。未來建議用個人化和多重組學方法,優化多酚相關治療。 PubMed DOI

這項長期研究發現,腸道菌相越多樣,罹患慢性腎臟病的風險就越低,尤其是Lachnospiraceae這類細菌和較好的腎功能有關。結果顯示,維持腸道健康有助於預防腎臟疾病,腸道和腎臟健康息息相關。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