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自體顯性多囊腎病(ADPKD)患者在生育年齡懷孕時,容易因高血壓、腎功能異常或肝囊腫產生併發症,需密切追蹤與處理。家庭計畫可考慮輔助生殖技術和著床前基因檢測,降低遺傳給下一代的風險。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這項研究針對一群在40歲前就出現早發性腎衰竭的自體顯性多囊腎病(ADPKD)患者進行調查,共分析199名患者的資料。結果顯示,中位診斷年齡為22.3歲,腎衰竭年齡為35.6歲。68.1%的患者有高血壓,且早發性高血壓與腎衰竭進展快速有關。泌尿系統問題如血尿也相當普遍。這組患者的高血壓和泌尿事件發生率較高,但腎外表現較少。研究強調年輕ADPKD患者需早期監測血壓,以有效管理病情。 PubMed DOI

輔助生殖技術(ART)雖然提高了不孕女性的受孕率,但對腎臟疾病患者可能帶來風險。曼蘇拉大學醫院的研究分析了六名在2021至2024年間透過ART受孕後出現腎功能受損的案例。這些患者在妊娠20週前出現嚴重高血壓和蛋白尿,早於一般妊娠相關高血壓的發作時間。研究顯示,ART後早期妊娠中腎功能受損的情況可能更普遍,強調了定期進行腎功能評估的重要性,以便及時介入和護理。 PubMed DOI

常染色體顯性多囊腎病(ADPKD)是最常見的遺傳性腎臟疾病,影響約每1000人中有1人。研究顯示,81.71%的ADPKD患者有肝囊腫,且隨著年齡增長,男性的盛行率更高。肝囊腫對肝功能的影響有限,生活品質評估也顯示大多數患者未受顯著影響,只有重度多囊肝病患者的身體生活品質較低。未來需進一步研究重度PLD的治療方法及肝囊腫發展的影響因素。 PubMed DOI

常染色體顯性多囊腎病(ADPKD)是最常見的遺傳性腎臟疾病,主要由PKD1和PKD2基因的變異引起。少數情況下,這些變異可能導致早期症狀。一名女性胎兒在妊娠31週時被診斷為羊水過少和腎臟腫大,母親有ADPKD病史。出生後,病情迅速惡化,基因檢測顯示從雙親遺傳了兩個PKD1變異。這名嬰兒面臨高血壓、慢性腎病等併發症,最終使用tolvaptan治療。儘管資料有限,但經過6年治療後,患者耐受良好,可能有助於減緩病情進展。 PubMed DOI

常染色體顯性多囊腎病(ADPKD)和隱性多囊腎病(ARPKD)是遺傳性疾病,主要特徵包括腎囊腫、高血壓及慢性腎病。雖然ADPKD通常在成人發病,ARPKD則多見於嬰兒或兒童,但兩者可在任何年齡出現。文章探討了這兩種疾病的發病機制、診斷方法及臨床評估,並強調了護理上的關鍵轉變。雖然目前無法治癒PKD,但研究已發現潛在治療靶點,並在臨床試驗中探索,特別是針對成人的研究,未來也需關注兒童的相關研究。 PubMed DOI

這項研究分析了來自32個國家的2100多名兒童和青少年自體顯性多囊腎病(ADPKD)的表現,發現篩檢和基因檢測的實踐存在顯著差異。主要發現包括:無症狀家庭篩檢的確診率差異大(19%-75%),基因檢測與醫療支出正相關,產前診斷比例逐年上升(14%),且對於無症狀診斷的諮詢需求強烈。文化和法律因素影響篩檢方式,顯示需針對ADPKD家庭提供量身定制的支持。 PubMed DOI

常染色體顯性多囊腎病(ADPKD)是最常見的遺傳性腎臟疾病,會導致腎囊腫逐漸增長。在美國,ADPKD佔腎衰竭的5%到10%,每10,000人中約有9.3人受影響。通常在27到42歲之間被診斷,主要由PKD1或PKD2基因突變引起。大多數35歲以上患者會有肝囊腫,70%至80%會出現高血壓,9%至14%可能有顱內動脈瘤。管理策略包括控制血壓、限制鈉攝取和使用tolvaptan等藥物,以延緩腎功能下降。 PubMed DOI

自體顯性多囊腎病是最常見的遺傳性腎臟病,會讓腎臟長出很多囊腫,最後可能腎衰竭,也可能影響肝臟和心血管。Tolvaptan 是目前唯一獲美國 FDA 核准、能延緩病程的藥物。梅奧影像分類法有助預測病情進展。隨著影像和基因檢查進步,診斷和管理更早期,但仍需更好的治療和預後工具。 PubMed DOI

這項回溯性研究分析74位中國和歐洲Alport症候群女性的懷孕結果。結果顯示,懷孕期間蛋白尿增加、腎功能下降,尤其是本來腎功能較差或有嚴重基因變異者。42%女性產後腎臟疾病分期惡化,雖無胎兒畸形,但懷孕併發症常見。研究提醒Alport女性懷孕恐加速腎病惡化,需密切追蹤。 PubMed DOI

在自體顯性多囊腎病患者中,女性、特別是50歲以上,較容易在大腦中動脈發生動脈瘤及蜘蛛膜下腔出血。高血壓是女性發生動脈瘤的主要危險因子,尤其對年長女性更明顯。因此,建議年長女性ADPKD患者要積極監控並控制血壓,以降低動脈瘤風險。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