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一項納入45個隨機試驗的系統性回顧發現,慢性腎臟病患者不論是否洗腎,補充鐵劑(口服或靜脈注射)能降低心衰竭住院和心血管死亡風險,也減少嚴重不良事件。不過,對於未洗腎的患者,還需要更多研究來確認鐵劑的臨床效益。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這項研究進行了系統性回顧,分析慢性腎病(CKD)患者中血栓栓塞(VTE)的風險因素。研究團隊從多個資料庫中搜尋相關文獻,最終納入十四項研究。結果顯示,CKD的不同階段顯著提高VTE風險,特別是末期腎病的風險最高(OR: 3.68)。其他風險因素包括女性、充血性心衰竭、心房顫動、冠狀動脈疾病及系統性紅斑狼瘡。透析方式也影響VTE風險,建議醫療人員應評估CKD患者的VTE風險。 PubMed DOI

非貧血性缺鐵在慢性腎病(CKD)患者中很常見,但早期常被忽視。一項多中心試驗探討靜脈注射鐵劑對缺鐵但無貧血的CKD患者的影響,並進行質性研究了解患者的經驗及心理社會影響。研究訪談了23位參與者,發現他們普遍感受到疲憊、生活限制及情緒波動。雖然參與者認為運動有助於改善生活品質,但治療效果差異不大。研究建議需加強溝通與支持,以改善CKD患者的生活品質。 PubMed DOI

腎性貧血在非透析慢性腎病(ND-CKD)患者中相當普遍,對口服治療的需求日益增加。本研究評估了enarodustat這種藥物在治療ND-CKD貧血的效果與安全性。研究在中國48個中心進行,156名參與者隨機接受enarodustat或安慰劑,為期8週,隨後皆接受enarodustat治療。結果顯示,enarodustat組的血紅蛋白顯著增加,且大多數患者在治療期間維持良好水平。安全性方面,enarodustat與安慰劑相當,顯示耐受性佳,成為ND-CKD貧血患者的潛在治療選擇。 PubMed DOI

心臟衰竭(HF)和慢性腎臟病(CKD)常同時出現,形成心腎綜合症(CRS),可能引發貧血,進一步惡化病情,增加併發症和死亡風險。管理CRS中的貧血具挑戰性,因為缺乏統一指導,且受多種因素影響。雖然SGLT2抑制劑和靜脈注射鐵劑有助於改善病情,但促紅血球生成劑的效果尚不明確。治療應針對HF、CKD及貧血,建議糾正缺鐵並考慮使用促紅血球生成劑。需要更多研究來優化貧血管理策略。 PubMed DOI

這項多中心隨機臨床試驗評估鐵羧基麥芽糖在心臟衰竭及缺鐵患者中的療效與安全性,涉及1105名患者,隨訪中位數16.6個月。結果顯示,鐵羧基麥芽糖組的心血管死亡或首次心臟衰竭住院率較低(141 vs. 166),但其他主要結果如總住院次數並無顯著差異。不良事件在兩組相似,顯示鐵羧基麥芽糖未顯著減少心臟衰竭住院或心血管死亡。臨床試驗登記號:NCT03036462。 PubMed DOI

最新統合分析顯示,抗發炎藥物對慢性腎臟病患者,無法降低心血管事件或延緩腎臟病惡化,反而會增加感染風險。現階段不建議CKD患者為了心血管保護或腎臟延緩惡化而使用抗發炎藥物,感染風險需特別留意,還需要更多研究佐證。 PubMed DOI

這項大型回溯性研究發現,對需要血液透析且有貧血的慢性腎臟病患者來說,使用erythropoietin治療,發生重大心血管和心腦血管事件的風險比roxadustat低,兩者的血栓栓塞事件發生率則差不多。erythropoietin在心血管安全性上可能較佳。 PubMed DOI

這篇系統性回顧分析138篇研究,發現慢性腎臟病患者很常出現高血鉀,不管有沒有用RAAS抑制劑都一樣。高血鉀會讓健康變差、住院率上升,也讓醫師不敢用足夠的RAAS抑制劑,特別是有心臟衰竭的病人,影響健康和醫療支出。建議未來要加強高血鉀和藥物管理的研究與實務。 PubMed DOI

這篇系統性回顧和統合分析發現,慢性腎臟病(CKD)患者即使還沒到需要洗腎的程度,罹癌風險就比腎功能正常的人高。腎功能越差、年紀越大,風險也會跟著增加。雖然目前還沒找到CKD和特定癌症有明顯關聯,但建議未來癌症篩檢可以針對CKD患者做個別化調整。 PubMed DOI

在中國接受維持性血液透析的成人,口服鐵多醣複合物維持鐵狀態的效果不輸靜脈注射iron sucrose,24週內兩組的血紅素和安全性也差不多。這表示口服鐵對這類患者來說,是有效又安全的靜脈鐵替代方案。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