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發現,針對因急性失代償性心衰竭住院且射出分率降低的病人,住院時開始或調整指引建議的藥物治療是安全的,能有效改善血壓、心跳和功能狀態。已經有在用這些藥物的病人,腎功能變化較明顯,需多加注意。結果支持住院期間就應積極開始或優化治療。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2021歐洲心臟學會指南建議治療HFrEF時,應使用β受体阻滞剂、SGLT2抑制剂、ARNI和MRA。2023年更新指南則主張出院前即開始或加強治療。研究顯示同時使用四藥可降低心衰住院風險。 PubMed DOI

本研究探討住院期間開始使用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抑制劑(SGLT2-i)對心臟衰竭及射血分數降低(HFrEF)患者的影響。結果顯示,住院期間有52.3%的患者接受SGLT2-i處方,且在90天內,這些患者的處方率顯著高於未使用者(94.2%對14.4%)。此外,使用SGLT2-i的患者在90天內的全因死亡及再住院率較低(23.9%對44.4%)。研究強調住院期間是開始SGLT2-i療法的最佳時機,並指出臨床慣性可能影響處方率。 PubMed DOI

針對心臟衰竭伴隨射血分數降低(HFrEF)的指導性醫療療法(GDMT)在急性心臟衰竭住院期間常未被充分利用。研究分析了2016至2022年間的數據,發現20,387次住院中,僅有70%使用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抑制劑、86%使用β-阻滯劑,礦物皮質激素受體拮抗劑則只有37%。出院時接受三重或四重療法的患者僅14%。研究指出,改善GDMT的使用對提升患者預後至關重要,尤其是降低死亡率和再住院率。 PubMed DOI

這篇文章強調對於心臟衰竭伴隨減少射出分數(HFrEF)患者,迅速啟動四重指導性醫療療法(GDMT)能顯著降低死亡率和住院風險。儘管有強有力的證據支持,實際上符合條件的患者中不到20%能接受完整療程。對於心臟衰竭伴隨輕度減少或保留射出分數(HFpEF),使用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抑制劑(SGLT2i)和非類固醇礦物皮質激素受體拮抗劑(MRA)也能帶來顯著益處。文章建議應採取早期且量身定制的治療策略,以改善患者的症狀和住院情況。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住院期間與出院後開始使用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抑制劑(SGLT2i)對心臟衰竭伴隨減少射血分數(HFrEF)患者的影響。研究分析了184名患者的資料,結果顯示住院期間開始用藥能顯著降低心血管再住院率(22.3%對44.4%)及心臟衰竭再住院率(10.1%對27.8%),但全因死亡或心血管死亡無顯著差異。結論建議醫師在患者住院期間穩定時考慮開始SGLT2i治療,以改善再住院結果。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評估了心臟衰竭(HFrEF)基礎療法的處方趨勢及其對急性失代償後30天再入院和全因死亡率的影響。研究分析了999名患者的數據,發現雖然93%的患者使用β-阻滯劑,但只有30%使用礦物皮質激素受體拮抗劑,18%使用SGLT2抑制劑。隨著時間推移,SGLT2抑制劑的處方率顯著上升。多變量分析顯示,使用ACEi/ARB/ARNi可顯著降低30天全因死亡和再住院風險。總體而言,指導方針推薦的療法採用仍有限,但SGLT2抑制劑的使用逐漸增加。 PubMed DOI

住院後48小時內給予HFrEF和ADHF患者四種指引建議的心衰藥(beta-blocker、ACEI/ARB/ARNI、MRA、SGLT2i),可降低短期死亡和再住院率,住院天數也較短,出院後較能持續用藥。這些結果支持早期、全面治療,但還需更多臨床試驗來確認成效。 PubMed DOI

荷蘭TITRATE-HF研究發現,對新診斷的HFrEF患者,臨床上快速啟動並加量四種心衰竭藥物是可行的。約一半患者六週內用齊四藥,六個月後三分之二持續服用,但很少人能達到建議最高劑量,主因是副作用和醫師對低劑量的接受度。多數停藥因副作用,但再嘗試通常可行。持續積極調整劑量對治療很重要。 PubMed DOI

這項多中心研究發現,HFrEF患者出院及六個月後,只有不到一半有用足四種建議藥物。GDMT用得越完整,門診惡化性心衰竭和死亡率就越低。門診WHF很常見,也代表預後較差。雖然指引明確,但GDMT落實率仍低,若能加強執行,病人預後會明顯改善。 PubMed DOI

這項日本大型研究發現,雖然超過一半急性心衰竭住院患者出院時有用建議藥物,但多數沒達到建議劑量,且不少人在三個月內就停藥。年長、有貧血、失智或腎臟病的人停藥率更高。整體來說,心衰竭藥物的使用和劑量提升都還有很大進步空間,需要更好的治療策略。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