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篇回顧性研究指出,重症急性胰臟炎合併急性腎損傷的患者,若平均動脈壓(MAP)維持在71.32 mmHg以上,住院死亡率會較低。MAP低於這個值時,提高MAP有助於降低死亡風險,但超過後再升高就沒額外好處,尤其對AKI較輕微的患者效果更明顯。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研究發現脈壓、收縮壓、舒張壓和平均動脈壓對糖尿病患者心血管死亡率影響不大,但脈壓呈U型曲線,70-80 mm Hg可能影響死亡率。總結來說,血壓參數在末期腎臟疾病和糖尿病患者中並非強力預測死亡率的因素。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在急性腎損傷(AKI)的危重病患中,估計的脈波速度(ePWV)與住院死亡率之間的關係。他們分析了5960名AKI患者的數據,發現高ePWV與增加的住院死亡風險有關。這項研究暗示ePWV可能是危重病患中AKI患者死亡率的有用預測因子。 PubMed DOI

研究發現,急性腎損傷患者接受持續腎臟替代治療時,血清磷酸鹽水平高者死亡率較高,尤其是疾病嚴重者。來自韓國八家醫院的數據顯示,低磷酸鹽水平也會增加高疾病嚴重程度患者的死亡風險。因此,對於危急病情的急性腎損傷患者,監控血清磷酸鹽水平至關重要。 PubMed DOI

研究探討了乳酸/白蛋白比值(LAR)對急性腎損傷(AKI)患者接受持續性腎臟替代治療(CRRT)後預後的影響。分析了703名成年AKI患者的MIMIC-IV數據,發現高LAR(>1.641)與死亡率增加有關。結果經過多種統計方法確認,Kaplan-Meier曲線也顯示高LAR值與存活率下降相關。總結指出,高LAR是預測危重病AKI患者接受CRRT後死亡率的重要因素。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如何利用機器學習模型預測急性胰臟炎相關的急性腎損傷病患的住院死亡率。研究者開發並驗證了這些模型,並與傳統的邏輯回歸進行比較。研究涵蓋1,089名來自MIMIC-IV和eICU的病患,以及176名來自湘雅醫院的病患進行外部驗證。結果顯示,XGBoost模型在訓練組中表現最佳,AUC達0.941,顯著優於其他模型。雖然在外部驗證組中表現稍遜,但仍需進一步研究以確認其普遍性。 PubMed DOI

低血壓是急性腎損傷(AKI)的主要誘因,尤其在重大手術中。雖然低血壓的嚴重程度與AKI風險有關,但在手術中提高平均動脈壓(MAP)是否能有效降低AKI風險仍不明確。POISE-3試驗針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結果顯示介入組雖然MAP提高,但術後AKI發生率與對照組無顯著差異。這篇評論指出了研究設計的重要性,並呼籲重新評估圍手術期的血壓管理策略,鼓勵進一步研究以降低手術患者的AKI風險。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平均動脈壓(MAP)與急性腎損傷(AKI)重症病患在接受持續性腎臟替代療法(CRRT)期間的死亡率關聯。分析了1,142名病患的數據,結果顯示較高的MAP水平與28天(62.1%死亡率)及90天(71.8%死亡率)較低的死亡率相關。每增加1 mmHg的MAP,死亡風險顯著下降,且高MAP病患的死亡風險明顯低於低MAP病患。這些結果強調在CRRT前維持較高MAP有助於改善重症AKI病患的生存率。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腎臟平均灌注壓(MPP)與敗血症相關急性腎損傷(SA-AKI)患者的預後關係,數據來自MIMIC-IV資料庫。研究發現,MPP低於60 mmHg的患者90天死亡率顯著較高,且MPP與死亡率之間存在非線性反比關係。Cox回歸分析顯示,MPP低於60 mmHg是獨立的死亡風險因素,而MPP高於60 mmHg則可降低死亡風險。結果強調監測MPP變化對SA-AKI患者預後的重要性。 PubMed DOI

急性腎損傷(AKI)是心臟衰竭(HF)患者常見的併發症,且會影響預後。本研究探討HF患者中AKI與平均動脈壓(MAP)變化的關係,使用重症監護醫學資訊庫IV(MIMIC-IV)的數據進行回顧性分析。研究發現,MAP快速下降的患者(類別4)發展AKI的風險顯著高於低中等MAP的患者(類別3)。相對而言,中等MAP的患者風險較低。結果顯示,密切監測MAP變化對預防HF患者的AKI至關重要。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血清碳酸氫根水平與急性腎損傷(AKI)患者的短期結果,特別是14天死亡率和AKI進展。分析5,835名AKI患者後發現,血清碳酸氫根低於22 mmol/L的患者,14天死亡率和AKI進展風險顯著較高。相對地,碳酸氫根高於26 mmol/L的患者,死亡率風險較低。總體來看,低碳酸氫根水平與較差的預後相關,而較高水平則有助於改善生存率。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