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美國研究發現,若兒童疫苗接種率下降,麻疹、小兒麻痺症等已消除疾病恐再爆發大流行。即使現有接種率,麻疹約21年內也可能再度流行。若接種率降10%,25年內恐增逾1100萬病例,降50%甚至恐致數千萬病例、超過15萬人死亡。維持高疫苗接種率對防止這些疾病復發非常重要。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Mpox於1970年在剛果民主共和國首次被識別,主要集中在中非和西非。2024年8月13日,非洲疾病控制中心宣布此病為公共衛生緊急事件,隨後WHO也發出全球警報。從2022年到2024年,非洲12國共報告45,652例病例,導致1,492人死亡,病死率3.3%。剛果民主共和國的病例佔88%,顯示疫情嚴重,需加強公共衛生措施,如檢測、追蹤和疫苗接種,以防止疫情擴散。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日本在2022年重新推廣後,HPV疫苗接種率仍然低迷的原因,特別是社交媒體上公眾的態度。研究發現,錯誤資訊、自滿情緒和可及性問題是影響接種的關鍵因素。透過分析2011至2021年的推文,研究顯示公眾情緒在特定年份有顯著變化,與健康事件和政策變動相關。研究強調針對疫苗猶豫的公共衛生干預必要性,並指出大型語言模型在理解公共衛生態度方面的潛力,為未來提升疫苗接種率提供參考。 PubMed DOI

新型SARS-CoV-2變異株及後COVID-19症狀仍影響許多人生活。由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機構不再每日報告確診病例,準確評估感染範圍變得困難。為此,我們開發了一個公開的COVID-19推文數據庫,專注於自我報告的病例及其症狀。我們收集了730萬條推文,發現常見症狀包括無精打采和幻覺,且再感染情況普遍。康復時間也顯著縮短,從2020年的約30天減少到2023年的約12天。這些數據對於持續追蹤COVID-19及提供見解至關重要。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大型語言模型(LLMs)在分析全球健康調查自由文本回應的有效性,特別針對2020至2023年的疫苗覆蓋調查數據。研究測試了多種LLM技術,發現準確率介於61.5%到96%之間,微調或少樣本學習能顯著提升表現。結果顯示,LLMs能增強數據分析能力,並為全球健康組織提供可擴展且具成本效益的解決方案。儘管面臨挑戰,這項研究強調了LLMs在改善數據分析和指導健康政策方面的潛力。 PubMed DOI

瘧疾仍是全球重要健康議題,特別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負擔最重。最新研究針對2000至2022年的瘧疾流行率、發病率和死亡率製作高解析度地圖,並分析COVID-19對瘧疾管理的影響。結果顯示,自2015年以來,非洲的瘧疾感染率趨於平穩,2022年病例達2.348億,為2004年以來最高。儘管全球瘧疾死亡人數持續下降,但高風險人口增長讓人擔憂。研究強調需改進對抗瘧疾的工具和策略,並獲得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支持。 PubMed DOI

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在感染新冠一年後,即使有打疫苗,體內的抗體濃度還是比沒糖尿病的人低。不過,有在用SGLT-2抑制劑的糖尿病患者,抗體濃度會比較高。這表示糖尿病可能會影響抗體維持,但SGLT-2抑制劑有機會幫助提升抗體。 PubMed DOI

新生兒免疫力較弱,母乳可提供保護。媽媽哺乳時打疫苗,能進一步幫助寶寶,但相關研究有限。這篇綜述分析73項研究,發現大多數疫苗(如COVID-19、流感)對哺乳媽媽和寶寶都安全有效,只有少數例外(如黃熱病疫苗需暫停哺乳)。總結來說,產後打疫苗對媽媽和寶寶大多是安全又有好處的。 PubMed DOI

自2022年夏天起,歐洲多國移民收容中心爆發毒素型白喉桿菌感染,主要為皮膚型,也有呼吸道感染及一例死亡。分析363株菌株,發現疫情來自多個來源並有跨國傳播。有些菌株對紅黴素和青黴素有抗藥性,恐影響標準治療。這次疫情提醒大家要警覺抗藥性問題。 PubMed DOI

PandemicLLM 是新一代疫情預測框架,把疾病傳播預測當成文字推理問題來解決。它結合即時多元資料(如防疫政策、基因監測、時序數據),透過 AI 與人類協作提示提升預測準確度。實測美國各州 COVID-19 資料,表現優於現有模型,能整合複雜非數值資訊,讓疫情預測更精準。 PubMed DOI

這項研究發現,像 GPT-4 這類大型語言模型,能準確從社群貼文判斷結膜炎疫情的類型、規模和原因,表現有時甚至比人類專家還好。雖然敏感度還有進步空間,但 LLM 未來有機會協助自動化公共衛生監測,幫助及早發現疫情並提醒相關單位。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