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ISCHEMIA 試驗發現,自發性心肌梗塞(SMI)會明顯且持續降低整體與心臟疾病相關的生活品質;而手術相關心肌梗塞(PMI)只會讓疾病相關生活品質短暫下降,對整體生活品質沒影響。總結來說,SMI 對病患生活品質的負面影響比 PMI 更大。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Empagliflozin是一種藥物,可以改善心臟衰竭患者的心血管狀況。研究發現,在接受心臟手術時,給予empagliflozin的患者,心臟功能有所提升。這項研究顯示empagliflozin對改善心臟功能可能有幫助,尤其是在STEMI手術後的情況下。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評估了早期COVID-19疫情對急性心肌梗塞(AMI)住院病人的影響,使用全國住院病人樣本(NIS)數據。分析2019至2020年的數據,發現住院病例在疫情初期顯著下降,2020年住院病人的院內死亡風險增加(比值比1.27),而再血管化程序的機率則降低(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比值比0.95,冠狀動脈旁路移植手術比值比0.90)。研究強調需進一步探討這些結果的原因,以改善未來疫情的應對。 PubMed DOI

最近一項針對75歲以上非ST段抬高心肌梗塞(NSTEMI)患者的研究,探討保守醫療與侵入性策略的效果。研究包含1518名患者,隨機分為侵入性組(753人)和保守組(765人),隨訪中位數為4.1年。結果顯示,兩組在心血管死亡或非致命性心肌梗塞的發生率上無顯著差異(侵入性組25.6% vs. 保守組26.3%)。雖然侵入性策略在減少非致命性心肌梗塞方面有潛在益處,但整體風險並未顯著降低,建議對於年長患者,保守策略同樣有效。 PubMed DOI

這項雙盲隨機臨床試驗探討了'empagliflozin'在冠狀動脈疾病患者接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時,對預防圍手術心肌損傷的效果。90名患者分為兩組,A組服用'empagliflozin',B組則為安慰劑。結果顯示,兩組在心臟肌鈣蛋白I(cTnI)和高敏感性C反應蛋白(hs-CRP)水平上均無顯著差異,且未發生重大不良心血管事件。總結來說,急性預處理使用'empagliflozin'對預防PCI相關心肌損傷並無明顯效果。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評估透過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或冠狀動脈旁路移植手術(CABG)進行再血管化(REV),對三血管冠狀動脈疾病(3V-CAD)患者的影響,與僅接受藥物治療相比。結果顯示,接受REV的患者在四年內心血管死亡或心肌梗塞的風險較低,且生活品質明顯改善。雖然REV與保守治療在全因死亡率上差異不大,但整體來看,REV對3V-CAD患者的心血管結果和生活品質有正面影響。 PubMed DOI

儘管過去40年治療技術進步,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住院死亡率仍高。主要併發症包括心臟微血管損傷(CMI)和心肌內出血(IMH),後者在接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ST段抬高心肌梗塞患者中發生率高達42-57%。IMH與梗塞範圍及心臟功能受損有關,且受到缺血時間和再灌注需求影響。研究顯示,某些藥物如褪黑激素和丹參酮IIA等,可能有助於減少CMI,但目前證據不足以證明促炎細胞激素直接導致CMI。 PubMed DOI

這項研究分析了美國2型心肌梗塞(T2MI)與1型心肌梗塞(T1MI)患者的心血管資源使用情況。研究涵蓋了2017年10月至2020年6月的數據,發現T2MI患者在心血管藥物和程序的使用上顯著低於T1MI患者。例如,T2MI患者的P2Y12抑制劑處方率僅4.8%,而T1MI則為52.8%。此外,T2MI患者接受心臟超音波檢查和冠狀動脈造影的比例也明顯較低。這顯示T2MI患者在護理上存在潛在缺口。 PubMed DOI

急性心肌梗塞(AMI)後的心臟衰竭(HF)是全球健康的重要議題,但相關住院風險因素的資料仍然不足。本研究分析了2006年至2019年間的AMI患者數據,發現9.1%的患者在一年內因HF住院。高風險患者中,住院率更高,接近25%。心臟衰竭的發生率在這段期間幾乎翻倍,且HF住院與一年內死亡率增加三倍有關。這些結果顯示,針對AMI後的護理策略亟需改善,以應對HF的日益負擔。 PubMed DOI

這項大型研究發現,急性心肌梗塞後使用SGLT2抑制劑的病人,一年內再發心肌梗塞、住院、死亡和心臟驟停的風險都比較低。不過,對急性心衰竭住院、心房顫動或中風的影響則沒差異。未來還需要更多臨床試驗來證實這些結果。 PubMed DOI

這項大型研究發現,對新診斷急性心肌梗塞且有糖尿病的患者來說,使用SGLT2抑制劑能明顯降低心衰竭住院和心血管不良事件風險,尤其是心臟功能較差(LVEF<50%)者效果更好,且不受血糖控制或藥物種類影響,建議可優先考慮使用。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