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針對268位洗腎患者的研究發現,透析時常發生低血糖(每次透析超過3次)會明顯提高死亡率。像BMI、抽菸、喝酒對存活率沒影響,但有糖尿病、心血管或腦血管疾病,以及透析時低血糖的患者,死亡率都比較高。頻繁低血糖是這類患者死亡的重要危險因子。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糖尿病對末期腎病(ESKD)的影響很大,讓這些患者的血糖管理變得特別困難。傳統的A1C監測方法對ESKD患者的血糖控制資訊不夠可靠,持續血糖監測(CGM)則能提供更準確的評估。在接受透析的ESKD糖尿病患者中,建議使用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劑和類胰島素促進劑,如GLP-1和GIP受體激動劑。此外,自動胰島素給藥系統也能幫助改善胰島素管理,降低風險。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腎衰竭患者在接受維持性透析時的血糖變化,分析了420名有無糖尿病的參與者,觀察約10天。主要發現包括:沒有糖尿病的參與者在腹膜透析時血糖較高(141 mg/dL對121 mg/dL);未治療的糖尿病患者平均血糖為162 mg/dL,只有64%達標;接受治療的糖尿病患者平均血糖更高,達214 mg/dL,僅22%達標。此外,714次低血糖事件中,無糖尿病者發生率最高。研究顯示CGM能揭示透析患者的血糖問題,特別是腹膜透析患者的高血糖情況。 PubMed DOI

重症兒童在接受CKRT時,第一週常出現高血糖,且血糖平均值若達180 mg/dL以上,會明顯增加90天內死亡或腎功能不全的風險。血糖每多10 mg/dL,風險就多3%。目前還不確定積極控制血糖是否能改善預後,需更多研究證實。 PubMed DOI

這項研究發現,接受血液透析的兒童如果有發炎(CRP高)或透析不夠充分(KT/V低),比較容易對紅血球生成素(EPO)產生抗性。年紀較大、EPO劑量高也有關。只要透析做得夠,血紅素和血小板數也會比較好,有助於降低EPO抗性的風險。 PubMed DOI

每週做兩次血液透析的末期腎臟病患者,猝死性心臟死亡(SCD)最常發生在透析間隔較長(3天)後的透析結束12小時內,以及短間隔後下次透析前的12小時內。SCD佔總死亡人數近29%,顯示特定透析時段風險特別高。 PubMed DOI

這項研究發現,急性腎損傷(AKI)患者如果血紅素糖化指數(HGI)偏低,28天和90天內的死亡率會明顯提高,尤其是沒有糖尿病的人更明顯。HGI和死亡風險呈L型關係,HGI越低風險越高,住院天數也會拉長。HGI有機會成為預測AKI患者死亡風險的指標。 PubMed DOI

一項針對中國1,044位洗腎患者的研究發現,飲食中碳水化合物比例太高(超過總熱量的72.1%),不論是全因死亡或心血管死亡風險都會增加,尤其是總熱量攝取又偏低時,死亡風險更高。這表示洗腎患者如果碳水吃太多、熱量又不夠,存活率會變差。 PubMed DOI

對糖尿病且洗腎的末期腎臟病患者來說,BMI和死亡風險的關係會因透析方式不同而有差異。血液透析患者太瘦(BMI ≤18.5)死亡風險較高,反而過重或輕中度肥胖(BMI 25.1–40)存活率較好;但腹膜透析患者BMI和死亡風險沒明顯關聯。因此,建議洗腎患者要定期追蹤BMI,並依透析方式調整健康管理。 PubMed DOI

洗腎病人如果同時有營養不良、發炎和體液過多,死亡風險會大幅提升。研究建立了一個評分工具,可預測3、5、7年存活率。建議醫師要全面評估這三項狀況,才能更好管理風險、提升預後。 PubMed DOI

洗腎病人,特別是有糖尿病的人,若心率變異性異常,長期死亡風險會大幅增加,尤其是心血管死亡。心率變異性檢查有助於找出高風險患者,提升風險預測準確度,並可提供更個人化的照護與預防措施。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