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當帶有CHIP突變的血球細胞進入腫瘤時,稱為腫瘤浸潤性克隆性造血(TI-CH)。大型研究發現,TI-CH在肺癌等癌症中很常見,且比單純CHIP更容易導致死亡或復發。尤其TET2突變會讓腫瘤內免疫細胞增加,促使腫瘤長更快,讓癌症預後變差,也會影響腫瘤微環境。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這項研究探討了利用游離細胞DNA (cfDNA) 測序來篩檢胎兒非整倍體及檢測孕婦或產後個體的母體癌症。107名參與者中,有52名(48.6%)被診斷為癌症。全身MRI在隱匿性癌症檢測上表現出高敏感度(98.0%),而身體檢查和實驗室檢測效果較差。特定的cfDNA測序模式顯示多條染色體有拷貝數變化,95.9%的參與者被診斷為癌症。這些結果顯示,異常cfDNA結果可能隱藏未被檢測的癌症,需進一步研究以改善產前篩檢。該研究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資助。 PubMed DOI

這個案例顯示了接受CAR T細胞療法後,可能出現惡性轉化的風險。一位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後來發展成T細胞淋巴瘤,且腫瘤抑制基因TP53出現慢病毒整合,顯示CAR構建可能干擾細胞生長和凋亡的關鍵路徑,促進腫瘤形成。因此,對接受CAR T療法的患者進行仔細監測,特別是對次發性惡性腫瘤的徵兆,顯得格外重要,並需進一步研究CAR整合導致腫瘤生成的機制。 PubMed DOI

這份報告探討了兩名患者在參加CARTITUDE-4試驗後,接受ciltacabtagene autoleucel (cilta-cel)治療後,出現惡性單克隆T細胞增生的情況。這些患者的單克隆T細胞中發現CAR轉基因的表達和整合,顯示可能有多種內外部因素影響其發展,包括TET2突變、致癌基因變異、基因變異、病毒感染及先前的治療。儘管如此,插入突變在T細胞淋巴瘤中的角色仍不明確。該研究由強生和傳奇生技資助,並在ClinicalTrials.gov註冊。 PubMed DOI

不確定潛力的克隆性造血(CHIP)是指造血幹細胞突變後的克隆性擴增,與老化有關,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常見突變有DNMT3A、TET2和ASXL1。雖然被視為前惡性狀態,但CHIP與腎臟及心血管健康問題有關,可能導致腎功能快速下降及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本文將探討CHIP的病理生理學,特別是其與老化、腎病及心血管健康的關聯,並比較CHIP與不明意義的單克隆免疫球蛋白病(MGUS)。 PubMed DOI

不確定潛力的克隆性造血(CHIP)是一種與老化有關的常見情況,可能導致腎臟等器官損傷。本研究分析了CHIP,特別是非-DNMT3A突變,與慢性腎病(CKD)進展的關聯,涵蓋5,654名參與者。結果顯示,24%的參與者有CHIP,且非-DNMT3A CHIP使CKD進展風險增加64%,尤其在基線eGFR為30-60 ml/min/1.73m²的人群中。此外,這類個體的eGFR下降速度更快。小鼠模型實驗也顯示CHIP與腎功能下降及炎症有關,支持了其與腎損傷的因果關係。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不確定潛力克隆性造血(CHIP)與慢性腎病(CKD)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關聯。分析了5,043名CKD患者的數據,發現24%的患者有CHIP,其中13%為非DNMT3A突變。非DNMT3A CHIP與心血管事件風險增加36%有關,特別是中風風險顯著上升。研究指出,非DNMT3A CHIP是CKD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素,且基線eGFR、糖尿病狀態和種族等因素對此關聯影響不大。沒有基因減少的白介素-6信號患者心血管結果較差。 PubMed DOI

CHIP是一種常見、跟年齡有關的血液異常,不只會增加血癌和心臟病風險,也和慢性腎臟病及急性腎損傷有關,這些關聯不受傳統危險因子影響。現有證據顯示CHIP和腎臟疾病有關,但還需要更多研究釐清兩者關係,抗發炎治療可能對CHIP患者的腎臟有幫助。 PubMed DOI

研究發現,TMA和合併微血管病變的IgA腎病患者中,常見TREX1基因變異,這在其他腎絲球疾病則沒看到。顯示TREX1可能是這類微血管疾病的重要因子,未來有機會成為治療新標靶。 PubMed DOI

CAR T細胞治療對血液癌很有效,但常見副作用是急性腎損傷(AKI),多半發生在治療後一週內,且通常一個月內會自行恢復。高風險族群包括本身有腎臟病、出現細胞激素釋放症候群、神經毒性,或使用抗生素、顯影劑者。AKI多屬輕微,未來還需更多研究針對預防及長期影響。 PubMed DOI

這項研究用單細胞染色質分析技術,深入比較腎臟移植後T細胞介導排斥反應和BK多瘤病毒腎病變的細胞變化與分子特徵。結果發現,兩者在細胞組成和染色質調控路徑上有明顯差異,並找出關鍵調控因子,未來有助於提升診斷和治療這些移植併發症的精準度。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