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義大利Alba醫院研究發現,對還有殘餘腎功能的病人來說,每週兩次血液透析(非標準三次)在密切監控下是安全又有效的,住院和緊急透析次數較少,腎功能保留較久,存活率也差不多,還能省下近兩百萬歐元醫療費。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這項研究分析了1998至2015年間,血液透析病人的死亡率變化,重點在美國、日本及四個歐洲國家的設施實踐對生存率的影響。結果顯示,歐洲生存率每十年改善13%,日本改善12%,而美國則驚人地改善了47%。改善的主要因素包括Kt/V、磷管理及AV瘻管使用等臨床實踐。研究強調這些實踐對病人生存率的重要性,但也指出未測量的病人特徵變化可能影響結果,未來的改善仍需依賴持續的臨床實踐演變。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將透析液流量從500 mL/min降到300 mL/min對透析效果和水消耗的影響。研究在一個衛星透析中心進行,分析了24名患者的數據。結果顯示,兩種流量下尿素減少比率和Kt/V沒有顯著差異,但流量降低時,透析前的鉀水平顯著上升。總體來看,將流量降至300 mL/min是安全的,未見短期負面影響,顯示有潛在的水資源節約可能性。作者建議進行更大規模的長期研究以進一步評估此方法對患者的影響。 PubMed DOI

重症急性腎損傷患者若較早開始洗腎,90天後持續需要洗腎的人會比較多。不過,對本來就很可能需要洗腎的患者來說,提早洗腎並不會明顯增加長期洗腎的風險。這代表長期洗腎的風險,主要是因為有接受洗腎,而不是洗腎開始得早不早。 PubMed DOI

這項回溯性初步研究發現,住院病人用全自動整合型血液透析機、透析液流速300 ml/min時,只有約一半療程達到最低透析充分性標準(Kt/V ≥ 1.2),符合URR標準的更少。較低流速可能影響療效,雖然延長治療時間可改善,但會增加資源消耗。未來需更大規模研究確認結果。 PubMed DOI

這項多中心研究發現,把血液吸附治療時間從2小時延長到4小時,並維持高血流速,對長期洗腎病人來說是安全的,沒有增加副作用或白蛋白流失,且能更有效清除尿毒素。結果顯示,延長治療時間比現行建議的2小時更有優勢,值得重新檢討相關指引。 PubMed DOI

一項六個月的多中心研究發現,慢性腎臟病患者不管是在透析時還是透析間隔期間做有專人帶領的運動,都能明顯提升透析效果、肌力和去脂體重,效果比一般照護好,兩種運動時機差異不大。這顯示運動對血液濾過透析患者是很有幫助的輔助治療。 PubMed DOI

每週做兩次血液透析的末期腎臟病患者,猝死性心臟死亡(SCD)最常發生在透析間隔較長(3天)後的透析結束12小時內,以及短間隔後下次透析前的12小時內。SCD佔總死亡人數近29%,顯示特定透析時段風險特別高。 PubMed DOI

漸進式開始血液透析是更個人化的治療方式,剛開始時每週透析次數較少,之後再依腎功能調整。研究顯示安全性和效果與傳統做法相近,但目前還不普及。文章分析推廣障礙,並建議如何讓這種治療更普及、更符合病人需求。 PubMed DOI

每週洗腎三次的病人,遇到透析間隔較長(三天)時,體內容易積水,運動時心肺功能也會變差,從VE/VCO2 slope升高可以看出來。這代表長間隔可能讓心血管風險增加,需特別注意。 PubMed DOI

一項針對巴西8,000多名洗腎患者的研究發現,使用血液透析過濾(HDF)比高通量血液透析(HD)有更低的全因及心血管死亡率,尤其65歲以下效果更明顯,但對感染死亡率沒影響。這顯示HDF有助提升中等收入國家腎衰竭患者的存活率。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