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段重點在說,LVEF雖然常用來分類和預測心臟衰竭,但其實有不少限制,尤其是LVEF超過45%時。建議醫師要看LVEF的變化趨勢,不要只看單一數值。有些治療甚至不用等LVEF結果就能開始。未來應該多用新影像技術和生物標記,來提升診斷和治療效果。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左心室(LV)收縮應變可能比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更有預測價值,尤其對心臟衰竭治療反應的判斷。研究指出,LV應變與臨床結果緊密相關,且在預測存活率上優於LVEF。LV應變比LVEF更能準確評估治療效果,顯示其對心臟功能評估及治療方針制定更具敏感性。 PubMed DOI

心臟衰竭伴保留射出分數(HFpEF)是一種複雜的病症,受多種因素影響,且症狀多樣。目前的診斷主要依賴射出分數(EF),但這種方法過於簡化,無法全面反映病情。研究指出,患者選擇和超音波心動圖的差異顯示需要更深入了解HFpEF。為改善護理,建議採用更全面的診斷模型,考量結構特徵、相關疾病及生物環境因素,以便識別高風險患者並提供量身定制的治療,強調精準醫療的重要性。 PubMed DOI

心臟衰竭伴隨保留射出分數(HFpEF)越來越普遍,且與不良預後有關,但許多患者的管理並非由心臟科醫師負責。2023年進行的全球調查顯示,心衰專家在診斷和治療HFpEF方面的表現優於心臟科醫師和非心臟科醫師。雖然SGLT2i和利尿劑是常見的治療選擇,但其他藥物的使用率較低,顯示出不同專科在HFpEF管理上的差異,特別是在診斷和治療上可能存在漏診和不足的風險。 PubMed DOI

心臟衰竭伴隨保留射出分數(HFpEF)是最常見的心臟衰竭類型,佔所有病例的50%,且在老年人中發生率上升。HFpEF是一種複雜的全身性疾病,受多種風險因素影響,影響心臟、肺部、肌肉和血管等多個系統。其病因和病理生物學的複雜性使得研究和治療變得困難,但近期的動物模型和臨床試驗顯示,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SGLT2)抑制劑可能改善治療效果。本綜述旨在深入探討HFpEF的各方面,以提升對該病症的理解和改善患者的臨床結果。 PubMed DOI

心臟衰竭(HF)指導方針在臨床實踐中的應用進展緩慢,尤其受到醫師的影響。一項針對177位土耳其心臟科醫師的調查顯示,大多數(80.1%)將減少射血分數心臟衰竭(HFrEF)定義為射血分數(EF)≤ 40%。雖然52.6%認為血管緊張素受體-內皮素酶抑制劑(ARNi)最有效,但62.7%因成本問題更傾向於使用ACEi。超過一半(52.3%)認為添加新藥比增加劑量更重要,69.5%認為住院時開立所有四類HF藥物可行,但大多數仍偏好逐步治療。這顯示出指導方針與實際臨床之間的差距,需加強遵循。 PubMed DOI

心臟衰竭伴隨保留射血分數(HFpEF)是指有心臟衰竭症狀,但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在50%或以上。由於HFpEF的多樣性,診斷可能困難,需考慮多種合併症。H<sub>2</sub>FPEF和HFA-PEFF兩種診斷算法可協助評估患者風險。HFpEF患者可依合併症分為不同表型,影響治療策略。建議所有HFpEF患者使用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抑制劑,未來研究應探索新診斷與治療方法,包括人工智慧的應用。 PubMed DOI

心臟衰竭伴隨保留射血分數(HFpEF)在埃及對醫療系統造成重大挑戰,因為診斷和治療受到多重合併症及資源不足的影響。HFpEF的病理生理學尚未完全了解,且有效治療選擇有限。H2FPEF評分系統常用於診斷,治療則依據患者症狀和合併症量身定制,通常使用SGLT2抑制劑、環利尿劑和醛固酮拮抗劑。本文回顧HFpEF的流行病學、診斷及治療,並強調改善醫療服務的必要性,提供臨床建議及未來研究方向。 PubMed DOI

心臟衰竭伴隨保留射出分數(HFpEF)是一種複雜的病症,主要特徵為舒張功能障礙,且發病率高,診斷與治療挑戰重重。本文探討HFpEF的現有及新興藥物治療,強調個人化治療的重要性。 我們分析了傳統治療如利尿劑、RAAS抑制劑和β-阻滯劑,以及新療法如SGLT2抑制劑和GLP-1激動劑。SGLT2抑制劑在減少住院率和緩解症狀上效果顯著,而GLP-1激動劑對肥胖病人有良好前景。其他新療法仍需進一步驗證。有效管理HFpEF需綜合策略,包括生活方式改變和個人化治療計畫。 PubMed DOI

LVEF雖常用來分類和預測心臟衰竭,但高於45%時參考價值有限。建議重視LVEF變化趨勢,而非單一數值。有些治療甚至可在未得知LVEF前就開始。未來應結合新影像技術和生物標記,更精準評估與治療心衰竭。 PubMed DOI

SGLT2抑制劑等新療法讓HFpEF變得可治療,正確診斷更重要。但HFpEF常被低估或漏診,尤其是肥胖或有心房顫動的患者,因診斷困難。這篇綜述說明診斷挑戰,並提出5步驟協助醫師辨識不明呼吸困難的HFpEF,強調基層醫師早期發現的重要性,也討論提升社區轉診與診斷率的方法。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