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針對128位未用抗病毒預防的腎臟移植患者研究發現,近六成在移植後一年內出現CMV抗原血症,前三個月風險最高,高風險族群甚至持續到第七、八個月。年紀越大、CMV風險越高,發生率也越高。出現CMV AG會增加抗體排斥和腎功能惡化風險,因此建議移植後至少六個月要定期追蹤CMV。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接受腎臟移植的病人若有特定抗HLA抗體,會增加抗體介導排斥反應(AMR)的風險。本研究針對155名高敏感腎臟移植病人進行評估,發現122名中有13名(10.6%)在移植後兩週內被診斷為非常早期的抗體介導排斥反應(veABMR),佔所有AMR病例的52%。這些病人的移植物存活率顯著低於未發生早期排斥反應的病人,且面臨更高的移植物失敗風險。因此,早期例行活檢對高風險病人至關重要。 PubMed DOI

BK多瘤病毒在腎臟移植中造成了重大挑戰,因為缺乏有效的抗病毒治療,管理上主要依賴減少免疫抑制。最近,Caillard等人在法國16個中心對130名腎臟移植患者進行研究,探討減少鈣調素抑制劑與麥考酚酸酯的組合,與轉換為依維莫司的效果。結果顯示,雖然兩種方法都能維持腎臟功能,但麥考酚酸酯組在清除BK病毒方面表現更佳,顯示依維莫司的抗病毒效果不如預期。這些發現挑戰了現有治療模式,並提出新的免疫抑制減少策略,為未來的研究奠定基礎。 PubMed DOI

這項研究分析了截至2020年1月1日瑞典腎臟移植受者的數據,旨在找出嚴重COVID-19的風險因素。主要發現包括:男性風險較高,49-68歲受者風險最高;移植超過5年的患者風險較低;透析年限越長風險越高;來自已故捐贈者的腎臟風險較高;使用特定免疫抑制劑與嚴重COVID-19有關。研究強調,腎臟移植受者需特別關注,未來需針對這群人制定預防和治療策略。 PubMed DOI

這項回顧發現,腎臟移植後新發糖尿病(NODAT)的風險會因年紀較大、多囊腎病、使用i-mTOR或類固醇而增加;性別、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或接受已故捐贈腎臟則沒顯著影響。建議調整免疫抑制劑或用能改善胰島素阻抗的藥物,未來也應多做SGLT2抑制劑的臨床試驗。 PubMed DOI

這項回溯性研究分析3,535位腎臟移植患者,發現移植後的血栓性微血管病變(TMA)原因很多,最常見是補體系統異常,也可能跟藥物、缺血、感染或自體免疫有關。補體介導的TMA多發生在年輕、腎衰竭原因是高血壓或妊娠毒血症的患者,復發率和移植失敗風險較高。基因檢測有助於風險評估和治療,早期個人化治療能預防移植失敗。 PubMed DOI

這項法國大型研究分析2009到2020年超過3.4萬名腎臟移植患者,發現5年存活率達89%,移植物存活率85%。大多數人用calcineurin抑制劑等免疫藥物,近年tacrolimus等新藥使用增加,類固醇等則減少。整體治療方式變化不大,成果相當理想,也為未來新療法評估提供重要參考。 PubMed DOI

這項研究開發了一個簡單的風險評分工具,能預測腎臟移植後一年內發生BK病毒腎病的機率。評分依據包括:受贈者年齡超過50歲、男性,以及有腎臟移植病史。這個模型準確度中等(AUC 0.65),可協助找出高風險病人,幫助醫師提早規劃預防措施。 PubMed DOI

這項大型腎臟移植研究發現,測量尿液 CXCL9 和 CXCL10 對偵測排斥反應的幫助有限。CXCL9 雖然診斷準確性略有提升,但不足以影響臨床決策,CXCL10 則無明顯效益。整體來說,這些尿液生物標記在移植後一年內,並未優於現有的臨床監測方法。 PubMed DOI

對於高風險血液癌症成人,接受相合親屬造血幹細胞移植後,使用cyclophosphamide加cyclosporin的新預防方案,比傳統的cyclosporin加methotrexate更能延長無GVHD、無復發的存活期,且嚴重急性GVHD發生率較低,副作用發生率則差不多,無論前處理強度如何都有效。 PubMed DOI

慢性腎臟病(CKD)在接受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HSCT)後越來越常見,約有一成病人在半年內發生。年紀較大、血液疾病拖比較久,會增加CKD風險;但如果是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反而比較不容易得CKD。隨著HSCT存活率提升,CKD已成為重要共病,需特別注意高風險族群。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