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針對50位HSCT後發生CKD的病人研究發現,最常見的腎臟病理型態是TMA和MN。TMA主要造成腎功能異常,MN則以腎病症候群為主。MN病人對治療反應較好,整體五年存活率和腎臟存活率都很高,大多數病人對類固醇合併免疫抑制劑治療效果不錯,尤其是MN病人。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血栓性微血管病(TMA)是一種影響腎臟的複雜疾病,可能是急性或慢性。約翰霍普金斯醫院進行的22年研究分析了127名患者,結果顯示23%為慢性TMA,77%為急性TMA,且女性居多,平均年齡43歲。慢性TMA的預測因子包括狼瘡或溶血性尿毒症病史,以及使用氯吡格雷和mTORi等藥物。研究指出,腎臟活檢不一定必要,某些臨床因子可預測慢性TMA的風險,強調了解TMA特徵對改善預後的重要性。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C3腎小管病(C3G)和原發性免疫複合物介導的增生性腎小管腎炎(IC-MPGN)患者的腎臟移植結果。約50%的患者在診斷後10年內會出現腎功能衰竭,許多人因此尋求移植。研究包含41名接受移植的患者,發現53%的移植器官來自活體捐贈者。在平均4.7年的隨訪中,有7名患者出現疾病復發,復發患者的移植物損失率高達28%。這強調了監測蛋白尿作為早期復發指標的重要性,有助於患者管理及新療法的臨床試驗。 PubMed DOI

血栓性微血管病(TMA)是腎臟移植後的一種嚴重併發症,影響0.8-15%的受者,對移植物和患者生存率有重大影響。TMA的特徵包括微血管性溶血性貧血、血小板減少及器官損害。其來源可能是遺傳或後天因素,特別是補體介導的TMA。區分不同類型的TMA對於防止移植物損害至關重要,因為補體介導的TMA需要長期抗補體治療。準確的基因檢測和早期介入對於管理此病症非常重要。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ASCT)對非AL型澱粉樣變性單克隆免疫球蛋白病(MGRS)患者的療效。研究納入53名患者,結果顯示ASCT組的無進展生存期(PFS)顯著長於非ASCT組(58.4個月對16.4個月)。ASCT組的整體反應率和深度反應率也較高,且長期生存率優於非ASCT組。ASCT的毒性可控,未見移植相關死亡事件。總結來說,ASCT對非AL型澱粉樣變性MGRS患者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選擇,能顯著改善生存和血液學緩解。 PubMed DOI

腎臟移植(KT)是慢性腎臟病(CKD)患者的重要治療選擇,能提升生存率與生活品質。不過,KT接受者面臨多種非免疫性併發症,增加心血管與代謝風險。本文探討心臟代謝綜合症與KT的關聯,特別是心血管-腎臟-代謝(CKM)綜合症。主要併發症包括高血壓、肥胖、血脂異常、移植後糖尿病等,免疫抑制藥物會加重這些問題。管理這些併發症需綜合方法,並強調早期風險評估的重要性,以改善患者的長期健康。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在接受ABO不相容腎臟移植的病人中,血栓性微血管病(TMA)的發生情況。從2013到2022年,共有375例ABOi移植,23名病人(6.1%)在移植後一個月內出現TMA,且中位發病時間僅1天。大部分病例(91.3%)為生物性TMA,80.9%的早期活檢顯示有活躍的TMA證據。治療方法包括血漿置換和eculizumab,但30.4%的病人早期移植物喪失。研究顯示,TMA組的抗血型抗體水平顯著高於對照組,特定的抗體閾值可預測TMA的發生,顯示TMA是ABOi移植後的重要併發症。 PubMed DOI

這項回溯性研究分析3,535位腎臟移植患者,發現移植後的血栓性微血管病變(TMA)原因很多,最常見是補體系統異常,也可能跟藥物、缺血、感染或自體免疫有關。補體介導的TMA多發生在年輕、腎衰竭原因是高血壓或妊娠毒血症的患者,復發率和移植失敗風險較高。基因檢測有助於風險評估和治療,早期個人化治療能預防移植失敗。 PubMed DOI

這篇烏拉圭回顧性研究發現,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後因GVHD引起的腎小球疾病雖然罕見,但多以腎病症候群表現,最常見為膜性腎小球腎炎。大多數患者用類固醇合併免疫抑制劑治療後有明顯改善,尤其足細胞病變用rituximab效果更佳。 PubMed DOI

CAR T細胞治療對血液癌很有效,但常見副作用是急性腎損傷(AKI),多半發生在治療後一週內,且通常一個月內會自行恢復。高風險族群包括本身有腎臟病、出現細胞激素釋放症候群、神經毒性,或使用抗生素、顯影劑者。AKI多屬輕微,未來還需更多研究針對預防及長期影響。 PubMed DOI

慢性腎臟病(CKD)在接受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HSCT)後越來越常見,約有一成病人在半年內發生。年紀較大、血液疾病拖比較久,會增加CKD風險;但如果是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反而比較不容易得CKD。隨著HSCT存活率提升,CKD已成為重要共病,需特別注意高風險族群。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