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心臟衰竭越來越常見,帶來健康和經濟壓力。現在有像PREVENT這類新工具,能更早找出高風險族群,特別是有心血管、腎臟、代謝問題的人。新藥如SGLT2抑制劑也能幫助預防。未來應結合風險評估、生物標記和影像檢查,早期發現並治療,訂出明確治療標準,讓預防更有效又公平。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慢性腎臟病(CKD)和糖尿病患者面臨較高的心血管疾病風險,特別是心衰竭。為了降低這風險,需採取綜合策略,包括改變生活方式、控制血壓、阻斷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以及使用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SGLT2)抑制劑。近期臨床試驗顯示,非類固醇礦物皮質激素受體拮抗劑(ns-MRAs)和類胰高血糖素肽1受體激動劑(GLP-1 RAs)對這些患者的腎臟和心血管健康有顯著益處。未來研究應聚焦於聯合療法及最佳治療時機。 PubMed DOI

急性心肌梗塞(AMI)後的心臟衰竭(HF)是全球健康的重要議題,但相關住院風險因素的資料仍然不足。本研究分析了2006年至2019年間的AMI患者數據,發現9.1%的患者在一年內因HF住院。高風險患者中,住院率更高,接近25%。心臟衰竭的發生率在這段期間幾乎翻倍,且HF住院與一年內死亡率增加三倍有關。這些結果顯示,針對AMI後的護理策略亟需改善,以應對HF的日益負擔。 PubMed DOI

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 抑制劑(SGLT2i)已顯著改變心臟衰竭的治療方式,對各階段患者均有益處,無論左心室射血分數如何。這篇綜述探討了 SGLT2i 在早期至晚期心臟衰竭中的應用,強調其在減少住院、改善腎功能及降低心血管死亡率的效果。文中也分析了 SGLT2i 的作用機制及其對心腦健康的貢獻,但在整合進標準治療中仍面臨挑戰,如劑量及監測問題。總之,SGLT2i 是心臟衰竭管理中的關鍵治療選擇。 PubMed DOI

心臟衰竭治療雖有進步,但現有藥物效果有限。新藥、分子治療和AI應用帶來精準醫療新希望,再生醫學也有潛力修復心臟。不過,資料品質、法規、免疫排斥和高成本等問題,仍是未來必須克服的挑戰。 PubMed DOI

肥胖會大幅提高射出分率保留型心衰竭(HFpEF)的風險,因為會多方面傷害心臟。像SGLT2抑制劑、GLP-1受體促效劑這類減重藥,已證實能改善HFpEF患者的症狀和生活品質。這篇綜述強調GLP-1受體促效劑的好處,也討論未來治療方向。 PubMed DOI

美國有數百萬人罹患射出分率保留型心衰竭(HFpEF),五年內存活率不到25%。過去幾乎沒有效治療,但近五年來,像SGLT2抑制劑、非類固醇型礦物皮質素受體拮抗劑和GLP-1受體促效劑等新藥,臨床試驗都顯示明顯效果,正逐步改變HFpEF的治療方式。 PubMed DOI

肥胖會加重心臟衰竭,卻常被忽略。新一代減重藥物(如GLP-1促效劑、SGLT2抑制劑)對肥胖型心衰竭患者有幫助,能減少發炎、降低心臟壓力、減少住院,對射血分率保留型特別有效。但長期安全性還需更多研究。 PubMed DOI

SGLT2抑制劑等新療法讓HFpEF變得可治療,正確診斷更重要。但HFpEF常被低估或漏診,尤其是肥胖或有心房顫動的患者,因診斷困難。這篇綜述說明診斷挑戰,並提出5步驟協助醫師辨識不明呼吸困難的HFpEF,強調基層醫師早期發現的重要性,也討論提升社區轉診與診斷率的方法。 PubMed DOI

肥胖會增加心臟衰竭、冠心病和中風風險,減重有助降低這些風險。新藥如 semaglutide、tirzepatide 搭配健康生活型態,對合併肥胖的心衰竭患者有治療潛力。不過,肥胖定義、藥物安全性及作用機制仍待釐清。適當評估與治療肥胖,有助提升心衰竭患者生活品質並減少相關事件。 PubMed DOI

心臟衰竭是心臟無法有效供血,常見且死亡率高。依射血分率分三型,早期診斷靠抽血和心臟超音波。HFrEF建議用ACEI、β阻斷劑、MRA、SGLT2抑制劑等藥物,能降低死亡和住院率。合併其他疾病時也有特定治療。結合藥物、復健、疫苗和心理照護,有助延緩惡化、減少住院、提升存活率。 Pub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