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心臟衰竭越來越常見,帶來健康和經濟壓力。現在有像PREVENT這類新工具,能更早找出高風險族群,特別是有心血管、腎臟、代謝問題的人。新藥如SGLT2抑制劑也能幫助預防。未來應結合風險評估、生物標記和影像檢查,早期發現並治療,訂出明確治療標準,讓預防更有效又公平。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目前尚不清楚如何最好地辨識糖尿病患者中高風險罹患心衰竭的人,特別是沒有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的人。一項研究評估了來自7個社區的糖尿病成年人的篩檢策略,包括風險評分、生物標記測試和心臟超音波。研究指出,結合風險評分和生物標記測試能有效辨識高風險個體,並建議進行有針對性的干預以預防心衰竭。 PubMed DOI

預防心臟衰竭對個人和醫療系統影響很重要。辨識風險、評估心血管健康、解決社會因素可減少症狀。利用風險工具評估HF風險,提供諮詢、新療法降低風險。挑戰在於社會因素及鄉村居民。遠距醫療可改善預防護理。未來研究應著重於人工智慧、基因組學和實驗,提升風險評估和預防策略,研發早期HF有效療法。 PubMed DOI

心臟衰竭(HF)是嚴重疾病,尤其在年長或體弱者中更常見。儘管預防和治療有進展,但發病率和死亡率仍高。遵循指引治療很重要,即使對於有複雜因素如慢性腎臟病和低血壓的HF患者也是如此。最新研究顯示藥物組合對更多HF患者有益,特別是HFmrEF和HFpEF。一些試驗指出SGLT2抑制劑對HFpEF患者有幫助。指引建議保守治療,如靜脈鐵補充。新藥finerenone未來或可應用於HF治療。 PubMed DOI

進步的再灌注治療和次級預防降低心臟病發作後風險,但心力衰竭仍可能發展。神經荷爾蒙藥物在預防心臟病發作後心力衰竭中扮演關鍵角色。某些抑制劑可額外降低心力衰竭風險,但對死亡率無影響。新影像技術可幫助辨識高風險患者,制定針對性預防策略。持續研究致力於限制心臟損傷,預防心臟病發作後不良重塑。 PubMed DOI

急性心肌梗塞(MI)常引發心臟衰竭(HF),對患者的死亡率和醫療資源造成重大影響。心臟衰竭的四大治療支柱—β-阻滯劑、礦物皮質激素受體拮抗劑、血管緊張素受體-中性肽酶抑制劑及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抑制劑—在射血分數降低的HF患者中已證實有效,但在急性心肌梗塞情境下的效果仍不明朗。本文旨在整合現有證據,探討預防急性心肌梗塞後心臟衰竭的藥物及裝置策略。 PubMed DOI

心臟衰竭(HF)和糖尿病的盛行率逐年上升,約40%的HF患者同時患有糖尿病,這使得病情更嚴重,住院率也提高。HF與腎功能下降的關聯在糖尿病患者中尤為明顯,但HF患者中糖代謝異常的具體盛行率仍需進一步研究。糖尿病患者發展HF的風險超過兩倍,反之亦然。文章建議對HF患者進行常規的糖代謝異常篩檢,並探討針對超重或肥胖HF患者的糖尿病預防策略,以降低糖尿病發病率並促進早期治療。 PubMed DOI

心臟衰竭伴隨保留射出分數(HFpEF)是最常見的心臟衰竭類型,佔所有病例的50%,且在老年人中發生率上升。HFpEF是一種複雜的全身性疾病,受多種風險因素影響,影響心臟、肺部、肌肉和血管等多個系統。其病因和病理生物學的複雜性使得研究和治療變得困難,但近期的動物模型和臨床試驗顯示,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SGLT2)抑制劑可能改善治療效果。本綜述旨在深入探討HFpEF的各方面,以提升對該病症的理解和改善患者的臨床結果。 PubMed DOI

心臟衰竭(HF)是全球健康的重要議題,隨著人口老化,發病率逐漸上升,醫療成本也隨之增加。美國心臟協會推出的 PREVENT 模型能評估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雖然有助於 HF 的預防,但在不同族群中的表現仍有待改善。新藥物如 SGLT2 抑制劑和 GLP1 受體激動劑的出現,讓精確預測 HF 風險變得更重要,以便有效運用這些昂貴的治療。本回顧將探討 HF 預防的最新進展,包括風險評估和新興治療策略。 PubMed DOI

急性心肌梗塞(AMI)後的心臟衰竭(HF)是全球健康的重要議題,但相關住院風險因素的資料仍然不足。本研究分析了2006年至2019年間的AMI患者數據,發現9.1%的患者在一年內因HF住院。高風險患者中,住院率更高,接近25%。心臟衰竭的發生率在這段期間幾乎翻倍,且HF住院與一年內死亡率增加三倍有關。這些結果顯示,針對AMI後的護理策略亟需改善,以應對HF的日益負擔。 PubMed DOI

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 抑制劑(SGLT2i)已顯著改變心臟衰竭的治療方式,對各階段患者均有益處,無論左心室射血分數如何。這篇綜述探討了 SGLT2i 在早期至晚期心臟衰竭中的應用,強調其在減少住院、改善腎功能及降低心血管死亡率的效果。文中也分析了 SGLT2i 的作用機制及其對心腦健康的貢獻,但在整合進標準治療中仍面臨挑戰,如劑量及監測問題。總之,SGLT2i 是心臟衰竭管理中的關鍵治療選擇。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