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建立了一套評分系統,能預測85歲以上新開始血液透析患者的3年存活率。系統根據八項指標(如低BMI、心血管疾病、癌症、行走困難等)給分,分數越高,死亡風險越大。預測準確度不錯,未來可協助醫師評估是否建議高齡患者接受透析,但還需更多族群驗證。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這項研究針對70歲以上的老年末期腎病患者,分析不同治療方式的死亡率,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綜合保守治療。研究涵蓋719名患者,發現接受綜合保守治療的死亡率顯著高於血液透析(風險比5.60),而腹膜透析的死亡率則與血液透析相似(風險比1.38)。特別是80歲以上的患者,保守治療的死亡風險更為明顯(風險比4.97)。總結來說,透析治療對老年ESKD患者的生存率較佳。 PubMed DOI

本研究探討接受體外膜氧合(ECMO)治療的末期腎病(ESRD)患者在住院期間的死亡風險。研究回顧了2009年至2022年間90名接受靜脈動脈ECMO的成人ESRD患者的醫療紀錄,排除14名在ECMO啟動後24小時內死亡的患者。結果顯示住院死亡率高達69.7%,心源性休克為最常見診斷,感染則為主要併發症。APACHE II分數被確認為獨立死亡風險因子,且分數≤29的患者在6個月生存率上顯著優於分數>29的患者。研究強調APACHE II分數在預測ESRD患者住院死亡風險中的重要性。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慢性透析(HD)患者的虛弱與死亡率之間的關係,分析了125名平均67歲的患者。結果顯示46%的患者被評為虛弱,隨訪約49個月後,死亡率達56%。研究評估了四種生物標記,發現年齡、虛弱及生物標記水平低與死亡率高相關。特別是肌肉抑制素成為顯著預測因子。結合Fried評分與肌肉抑制素後,死亡預測準確性提高,顯示生物標記與臨床評估結合的潛力。 PubMed DOI

這項研究開發了一個風險模型,利用心電圖(ECG)結果來預測接受血液透析(HD)患者的全因死亡率。研究涵蓋454名患者,期間從2008年到2021年。研究人員透過多變量Cox回歸分析找出關鍵預測因素,如年齡、血清白蛋白、中風病史、心房顫動及QT間期。隨訪三年中,21.5%的患者去世,預測模型的曲線下面積(AUC)達0.83,顯示良好區分能力,並能早期識別高風險患者,提供更安全的治療策略。 PubMed DOI

這項針對3,714位慢性腎臟病患者的研究發現,虛弱指數(FI)是預測存活率最準的指標,甚至比其他臨床或實驗室數據還要準。研究團隊用11個關鍵變項建立預測模型,可精準預測1到10年的存活率。FI分數的風險比特別高,顯示FI在評估CKD患者預後時非常重要。 PubMed DOI

80歲以上住院患者,急性腎損傷(AKI)很常見,且年紀越大發生率越高,95歲最多。虛弱(評分≥5)和AKI都是30天內死亡率的獨立高風險因子,AKI患者30天內死亡率和腎臟不良結局都明顯較高。90歲以上,虛弱對死亡率的影響甚至超過AKI。 PubMed DOI

這項研究開發了KSGN分數,能預測韓國70歲以上患者開始血液透析後6個月內的死亡風險。分析1,751位患者資料,發現高齡、特定腎病、癌症史、白蛋白低、沒治療高血壓及血管通路未準備好是主要風險因子。KSGN分數預測準確度優於現有模型,未來可協助醫師為年長患者做更合適的透析治療決策。 PubMed DOI

這項研究開發了一套預測工具,能評估老年ICU病人發生急性腎損傷(AKI)的風險。模型以15個臨床因素建立,準確度高(AUC約0.81);簡化版只用5個關鍵因素,表現也不錯(AUC約0.78)。兩者都實用且準確,有助臨床醫師及早辨識高風險病人。 PubMed DOI

這篇回顧分析發現,中國血液透析患者的虛弱預測模型準確度高(AUC 0.819-0.998),虛弱發生率約32%。主要風險因子有年紀大、白蛋白低、營養差、女性、共病多和憂鬱。不過,現有模型偏倚風險高、缺乏外部驗證,建議未來要有更嚴謹、多中心的研究來提升臨床實用性。 PubMed DOI

洗腎病人如果同時有營養不良、發炎和體液過多,死亡風險會大幅提升。研究建立了一個評分工具,可預測3、5、7年存活率。建議醫師要全面評估這三項狀況,才能更好管理風險、提升預後。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