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在新德里進行的研究發現,大多數腎小管性酸中毒(RTA)患者都有基因異常,尤其是遠端型RTA和Fanconi症候群。遠端型RTA常見SLC4A1和ATP6V1B1基因突變,且和發病年齡、聽力損失有關。雖然多數患者有生長遲緩和代謝控制不佳,但短期內很少進展到嚴重腎衰竭。這顯示南亞地區RTA的基因和臨床表現多樣。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這項研究探討SLC34A1和SLC34A3基因變異對腎臟磷酸鹽流失的影響,可能引發低磷血症及高鈣尿症等問題,進而導致腎結石和腎鈣化。研究在2010至2023年間於格勒諾布爾大學醫院進行,涵蓋11名患者,發現90%有高鈣尿症,45%有高鈣三醇血症。管理策略包括超水合和飲食調整,效果良好,部分患者腎功能正常。研究強調需針對個別患者制定管理計畫,並指出氟康唑等藥物的潛力,需進一步研究確認。 PubMed DOI

這篇病例報告介紹了一位16歲女孩的獨特案例,她罹患與乾燥症相關的遠端腎小管酸中毒。雖然未見H<sup>+</sup>-ATPase功能障礙,但她的腎臟間質細胞中陰離子交換器1(AE1)表達顯著降低。患者出現肌肉無力和低鉀血症,實驗室檢查顯示代謝性酸中毒及尿鉀排泄增加。經過鉀和碳酸氫鹽治療無效後,開始使用皮質類固醇後病情顯著改善。這顯示AE1功能障礙可能在此病中扮演重要角色,並強調皮質類固醇的治療效果。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ATP6V1B1基因中的異質合子變異,特別是影響Arg394的變異,如何導致顯性遠端腎小管酸中毒(dRTA)及聽力損失。研究分析了20名患者,大多數攜帶c.1181G>A (p.Arg394Gln),一名患者則為c.1180C>G (p.Arg394Gly)。這些變異在家庭中與疾病共分離,部分為新發變異。未發現第二個致病變異,顯示顯性遺傳機制。結構模型顯示Arg394在核苷酸結合中關鍵,支持顯性負效應。研究認為這些變異具致病性,並揭示新的遺傳模式,對診斷和管理患者具重要意義。 PubMed DOI

這項研究針對印度18歲以下兒童的難治性佝僂病進行調查,招募72名患者,首次就診時中位年齡為2歲。常見症狀包括生長不良、多尿和骨折等。主要病因有遠端腎小管酸中毒、遺傳性低磷佝僂病等。透過基因測序,71名兒童中發現61個基因變異,77.5%診斷率,顯著基因包括SLC4A1等。部分患者在隨訪中進展為慢性腎病,特別是囊性纖維化和dRTA患者。 PubMed DOI

腎小管酸中毒(RTA)是一種腎臟無法有效排除酸類的疾病,會引發非陰離子間隙代謝性酸中毒。這是因為腎小管在調節酸鹼平衡時出現問題,影響碳酸氫根的重吸收及酸類的緩衝過程。若不及時治療,可能會造成嚴重健康問題。診斷RTA相對複雜,醫療人員會透過血液和尿液檢測來評估腎臟的酸類處理能力,進而了解酸鹼失衡的情況。 PubMed DOI

這份報告探討了一個罕見的自體隱性近端腎小管酸中毒(AR-pRTA)病例,並且伴隨眼部異常,與SLC4A4基因突變有關。這個案例中,一位七歲女孩同時出現外分泌胰腺功能不全,這在AR-pRTA中並不常見。研究顯示,SLC4A4基因的突變可能導致腎臟以外的併發症,特別是影響胰臟功能。作者建議對診斷為AR-pRTA的兒童進行胰腺功能的篩檢,以提供更全面的照護。 PubMed DOI

這個案例講述了一位3.5歲的小女孩,因為遠端腎小管酸中毒(dRTA)而出現嚴重的代謝性酸中毒和低鉀血症,甚至血清氨濃度升高。雖然一開始的治療效果不佳,但她最終需要透析,情況才有明顯改善。高氨血症是因為氨的排泄受阻和代謝失調所致。這個案例提醒我們,對於dRTA患者,特別是在代謝壓力期間,監測血清氨濃度非常重要,以避免嚴重併發症的發生。 PubMed DOI

腎小管性酸中毒(RTA)在懷孕時可能會惡化,造成嚴重酸中毒,需要住院和靜脈治療。不過,大部分媽媽生下的寶寶都很健康,只有少數會有短暫併發症。孕期要密切追蹤和治療,尤其是症狀明顯或治療不佳的個案。整體來說,胎兒預後良好。 PubMed DOI

腎小管發育不全通常跟腎素-血管收縮素系統基因突變有關,但有些找不到原因。最新研究發現,粒線體基因RMND1的罕見突變也會造成類似疾病,且腎素表現量偏低。建議針對不明原因的嚴重胎兒腎臟疾病,也要檢查RMND1基因,顯示粒線體功能異常和腎素產生有關聯。 PubMed DOI

一名早產兒因嚴重腎功能障礙且症狀像Bartter syndrome,檢查發現帶有罕見TFCP2L1基因突變,這基因對腎臟發育很關鍵。這是全球第二例相關報告,提醒醫師遇到不典型或治療效果差的腎臟疾病兒童時,應考慮基因檢測,以免漏診罕見遺傳病。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