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探討了有高血壓病史的女性在妊娠期間子癲前症(PE)的復發率及預測因子。研究期間為2018至2024年,納入77例單胎妊娠,結果顯示PE復發率達42.9%,其中60.6%的復發發生在妊娠37週後,顯示晚些時候分娩可能可行。主要相關因素為慢性高血壓和低出生體重(百分位數<10)。有趣的是,之前PE後診斷的慢性腎病並未顯著增加復發風險。研究強調了PE高復發風險,並建議採取主動的分娩策略以保護母親的腎臟健康。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懷孕期間的妊娠高血壓症與長期慢性高血壓和腎臟疾病風險增加有關。一項研究發現患有此症的人後續患慢性高血壓、腎功能減退和白蛋白尿風險增加。研究呼籲重視此議題,並建議加強監測策略。 PubMed DOI

懷孕時若有高血壓症,可能預示未來罹患心臟和腎臟疾病風險。研究指出,妊娠高血壓症與這些疾病有關。早期發現有高血壓症史的孕婦,可採取預防措施。生物標記和超音波可幫助早期發現動脈損傷。有針對性的預防策略可減緩高風險女性心臟和腎臟疾病。對有高血壓症史的孕婦提出預測和預防建議。 PubMed DOI

研究比較懷孕時罹患嚴重PE與非嚴重PE的女性,發現患有嚴重PE的女性在分娩後1個月和6個月時,血壓和動脈硬度參數較高。結果顯示患有嚴重PE的女性可能有較高的心血管風險,強調評估動脈硬度參數的重要性。 PubMed DOI

進行了一項研究,旨在確定對懷疑早產前子癇症的孕婦進行重複胎盤生長因子(PlGF)測試是否能減少不良围产期結果。該試驗涉及1253名孕婦,發現重複PlGF測試並未改善围产期結果。研究結論指出,在不良結果發生率低的情況下,不建議對所有懷疑患有早產前子癇症的人進行常規重複PlGF測試。 PubMed DOI

子癇是一種複雜疾病,臨床表現多樣,常因胎盤問題引起。早發型可能與子宮動脈問題有關,晚發型則可能因胎盤問題引起。肥胖、糖尿病等風險因素增加子癇風險。阿司匹林可預防早發型。社會經濟、文化因素影響子癇,管理需跨領域合作。 PubMed DOI

懷孕時若有子癇,可能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子癇對心血管疾病的影響尚未完全了解,但早期和晚期子癇有不同影響。早期子癇可能導致血管問題和心臟損傷,增加產後和長期心臟衰竭的風險,尤其黑人女性風險更高。對於患有嚴重子癇的孕婦,產後需密切監控,積極控制高血壓,以降低心血管疾病和心臟衰竭的風險。 PubMed DOI

研究針對患有慢性腎臟疾病(CKD)的孕婦,建立了預測子癲前症和懷孕結果的模型。透過分析627位患者的數據,確定了年齡、血尿素氮、血清肌酸酐、平均動脈壓、蛋白尿和CKD分期等因素對預測的重要性。研究結果顯示,這個模型對於預測子癲前症和不良懷孕結果有相當準確的能力。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妊娠高血壓對慢性腎臟疾病(CKD)患者腎功能下降的影響。研究發現,患有妊娠高血壓的CKD患者相較於沒有妊娠高血壓的患者,更容易長期出現腎功能惡化或進展至末期腎臟疾病。具體而言,早發型妊娠高血壓的患者更容易出現明顯的腎功能下降風險。 PubMed DOI

妊娠高血壓症和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影響約3%到5%的孕婦,而慢性腎病(CKD)則影響約3%的育齡女性,且常在早期未被發現。這兩者之間有相互影響的關係:曾經有妊娠高血壓症的女性未來發展CKD的風險會增加,而CKD也會增加妊娠高血壓症的風險。因此,對這些女性進行監測非常重要。勒芒市已設立專門診所,專為有妊娠高血壓症的女性提供服務,本文希望分享我們的管理經驗,鼓勵其他地區設立類似診所,提升女性健康。 PubMed DOI

妊娠期間的高血壓疾病,特別是子癲前症,會顯著影響孕婦的急性腎損傷(AKI)。一項在沙烏地阿拉伯的研究顯示,129名因子癲前症而複雜的妊娠中,有19.4%出現妊娠相關的AKI,並與早產、低出生體重等不良胎兒結果有關。主要風險因素包括既往糖尿病、HELLP症候群及子宮內胎兒死亡,而接受產前護理則能降低AKI風險。研究強調早期檢測和產前護理的重要性,以減少這些風險。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