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觀察性研究探討健康活體腎臟捐贈者在捐贈前與腎功能儲備(RFR)相關的因素。研究發現,沒有RFR的捐贈者多為女性,且體表面積(BSA)和基礎腎小管濾過率(GFR)較低;有RFR的捐贈者則主要是女性,擁有較高的BSA和GFR,而使用RFR的捐贈者多為男性,且數值最高。這顯示性別和身體指標可能影響腎臟健康,並反映出對代謝需求的生理反應。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這項研究探討低出生體重(LBW)與五歲兒童腎臟參數的關係,重點在單胎和雙胞胎。研究涵蓋110名兒童,發現ELBW兒童的腎小球過濾率(eGFR)與出生體重正相關。單胎中,孕期高血壓會降低eGFR;雙胞胎則與生長速度減少有關。腎臟體積與出生體重、身體質量指數呈正相關,且雙胞胎的腎臟體積顯著較低。研究建議腎體積可能是預測eGFR的更可靠指標。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腎功能儲備(RFR),使用兩種方法:蛋白質負荷測試(RFR-T)和腎臟實質阻力指數變化測試(DRRI-T)。研究對象為50名腎功能正常的患者,結果顯示RFR-T與DRRI-T之間有中等一致性(0.545)。RFR與基線估計的GFR有顯著關聯,且隨年齡增長而下降,特別是在女性中。雖然DRRI-T操作簡便,但尚未成為金標準,適合初步篩檢。研究顯示RFR變化受性別和年齡影響,需在更大人群中進一步研究。這為腎功能評估提供了新見解。 PubMed DOI

這項研究分析了活體腎臟捐贈者中,非指數化與身體表面積(BSA)指數化的腎小管過濾率(mGFR)之間的差異,以及它們與捐贈後估計腎小管過濾率(eGFR)的關聯。研究發現,大多數捐贈者的mGFR值高於年齡基準,但有11%的捐贈者在兩者之間出現不一致,且這些不一致者的年齡和BMI較高。捐贈後一年,一致者的eGFR較高,而不一致者有更高的持續低eGFR風險,顯示選擇mGFR指數化方式對捐贈者的健康結果有重要影響。 PubMed DOI

本研究分析了1971年至2021年間澳洲腎衰竭新發病例的腎臟替代療法(KRT)啟動趨勢,發現男性啟動KRT的比例顯著高於女性,且隨時間增加,1971年的比例為1.05,2021年已升至1.78。年齡越大,男性與女性的比例差異越明顯,85歲以上的比例高達4.38。這顯示性別在KRT啟動決策中扮演重要角色,且不同腎臟疾病類型的影響也有所不同。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指出南韓活體腎臟捐贈者面臨的心理、社會和經濟挑戰。研究期間為2020年6月至11月,涵蓋兩家醫院的捐贈者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捐贈者出於利他主義,但對健康問題有顯著擔憂。捐贈後,許多人感到健康和生活品質下降,憂鬱症狀增加。此外,34.2%的捐贈者面臨經濟和社會變化,因手術費用和保險限制而感到財務壓力。這強調了理解捐贈者挑戰的重要性,以確保他們的福祉。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單側腎臟切除術後,單腎小球過濾率(ΔskGFR)短期增加與非捐贈者長期腎功能下降風險的關係。分析了2006至2021年間1,777名在斯德哥爾摩接受手術的參與者數據。結果顯示,術後ΔskGFR高於中位數的參與者,其長期腎功能下降風險顯著較低。這表明術後早期的eGFR增長可能有助於預測長期腎功能的穩定性,監測ΔskGFR可協助識別高風險患者。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調查了1988到2018年間,紐西蘭的生活腎臟捐贈者的健康結果,共有1,339名捐贈者參與。主要發現顯示,捐贈者腎衰竭的發生率極低,每10,000人年僅3例,10年存活率高達99%。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為每10,000人年11.6例,22%的捐贈者出現併發症,其中5%需醫療介入。整體而言,這項研究顯示紐西蘭的生活腎臟捐贈者面臨的風險相對較低,為相關決策提供了重要數據。 PubMed DOI

這項研究發現,高血壓活體捐贈者的腎臟在移植一年後,補體沉積和纖維化情形跟正常血壓捐贈者差不多,沒有明顯差異,基因表現也很類似。整體來說,使用高血壓活體捐贈者的腎臟並不會增加移植後的風險。 PubMed DOI

這項研究發現,有腎結石病史的活體腎臟捐贈者,若尿液結石風險較低且經飲食或藥物調整後有明顯改善,較容易通過捐贈審核;反之,若尿鈣高且風險因子未改善,則較可能被拒絕。尿液結石風險因子的改善,和能否順利捐腎有直接關聯。 PubMed DOI

這項研究發現,中國成人腎周脂肪體積越多,腎功能(eGFR)就越差。即使考慮其他因素,這關聯還是明顯。每多10立方公分腎周脂肪,eGFR會下降1.3。顯示腎周脂肪可能是慢性腎臟病的獨立危險因子,未來有機會成為改善目標。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