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腎功能對心血管疾病影響深遠,特別是冠狀動脈疾病 (CAD) 和主動脈瓣硬化 (AVSc)。肌少症指數 (SI) 能量化肌肉質量,並預測心血管不良結果。一項研究分析了1,123名CAD患者,發現277名AVSc患者的SI顯著較低,且與AVSc獨立相關。SI低於中位數的患者,其心血管死亡或再住院風險增加。總之,較低的SI與CAD患者的AVSc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有關。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這項研究探討了肌肉量、肌肉功能和脂肪量對進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心血管疾病住院的影響。他們發現,無論男性或女性,低肌肉量和高脂肪量都與心血管疾病住院風險增加有關。此外,男性低手握力也是住院風險的一個因素。低肌肉量和高脂肪量的組合進一步增加了住院風險。 PubMed DOI

在接受持續性腎臟替代治療的敗血症誘發急性腎損傷危重病患中,肌少症與較高的死亡率和較低的透析康復率有關。一項對618名患者的研究發現,肌少症可預測28天死亡率,並與透析康復延遲有關。使用CT掃描評估肌少症可以幫助醫生預測這些患者的結果。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慢性腎臟病(CKD)血液透析患者的殘餘利尿和肌肉消耗症之間的關係。根據患者的尿量分類,並使用DEXA測量肌肉量。無尿患者更容易患上肌肉消耗症並且功能表現較差。性別也是肌肉消耗症風險的一個因素。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缺乏殘餘利尿與更高的肌肉消耗症風險和功能表現下降有關。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如何利用電腦斷層掃描(CT)來預測非透析慢性腎病(CKD)患者的死亡率,重點在於骨骼肌面積和肌肉衰減的臨界值。研究分析了167名第3和第4期CKD患者的數據,發現肌肉衰減對死亡率的預測能力優於骨骼肌指數。最佳臨界值為女性27.56 Hounsfield單位、男性24.58 Hounsfield單位。結果顯示,肌肉脂肪變性與死亡率顯著相關,強調評估肌肉質量在這群患者中的重要性。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359名接受腹膜透析(PD)患者中,脂肪量與骨質疏鬆症、肌少症及骨肌少症的關係。結果顯示,骨質疏鬆症、肌少症和骨肌少症的盛行率分別為25%、32%和15%。研究發現,60%的骨質疏鬆患者同時有肌少症,且年齡較大,瘦體組織指數(LTI)和肢體骨骼肌(ASM)較低。低脂肪組織指數(FTI)被認為是這些病症的重要預測因子,強調在PD患者中維持適當脂肪量的重要性,以降低骨質疏鬆和肌少症的風險。 PubMed DOI

本研究探討震盪指數肌酸酐(SIC)在預測接受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重度主動脈狹窄患者中期死亡率的價值。分析了555名患者,結果顯示SIC高於16.5的患者累積死亡率顯著較高(18.3%對5.2%),且這些患者年齡較大、體弱,並有較多併發症。SIC與死亡風險正相關,並提升了1年死亡率的預測準確性。研究顯示SIC在TAVR患者風險分層中具有潛在應用價值。 PubMed DOI

肌肉減少症在接受腹膜透析(PD)的病人中相當普遍。本研究探討了使用Canaud公式和每週總Kt/V計算的修正肌酸酐指數(MCrI),作為轉換到血液透析(HD)病人肌肉質量的潛在標記。研究涵蓋138名病人,結果顯示PD與HD之間的MCrI計算存在小幅度偏差,且MCrI與肌肉質量有顯著相關性。這些結果在605名新發PD病人中也得到了驗證。總結來說,MCrI是一個簡單可靠的指標,可用於評估PD病人的骨骼肌質量,並可能作為短期預後工具。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慢性腎病(CKD)兒童的身體組成,特別是骨骼肌密度(SMD)和脂肪分佈對臨床結果的影響。研究比較了32名CKD兒童與66名健康兒童,發現CKD兒童的骨骼肌面積和SMD均低於健康兒童,內臟脂肪則較高。三酸甘油脂水平被認為是低SMD的重要預測因子,而高血清白蛋白和高SMD則有助於延緩腎衰竭進展。總之,CKD兒童普遍存在骨骼肌喪失,且與較差的臨床結果相關。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腰大肌指標(PMG)與血液透析患者不良臨床結果的關聯。研究發現,PMG結合腰大肌指數(PMI)和密度(PMD),能更準確預測全因死亡率及心血管事件。對217名接受腹部CT掃描的患者進行分析後,結果顯示低PMG組的5年生存率顯著低於高PMG組(59.2%對94.9%)。調整後,低PMG與全因死亡率(風險比7.65)及新心血管事件(風險比2.98)獨立相關,顯示PMG在風險評估中具重要性。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調查了在Puerta de Hierro大學醫院接受腹膜透析的患者中,肌肉減少症的風險。研究顯示,42.1%的患者有肌肉減少症風險,且這些患者通常年齡較大、合併症多、營養狀況差。超聲測量股直肌厚度能有效預測肌肉減少症風險,且與磷和C反應蛋白水平有關聯。研究建議使用超聲作為評估工具,以便早期識別和介入肌肉減少症,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