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鐵是新陳代謝和發展的重要營養素,懷孕期間缺鐵在弱勢族群中尤為常見,可能導致新生兒鐵狀況不佳,進而引發先天性鐵缺乏症(ID)及其負面影響。雖然對人類腎臟發展的影響尚未深入研究,但老鼠模型顯示,ID可能損害胎兒腎臟發展,並促進高血壓。回顧17項老鼠研究顯示,早期ID與腎臟發育異常有關,特別是在雄性老鼠中。這篇回顧強調了進一步研究的必要性,以便為受影響兒童開發預防或治療策略。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這項研究探討低出生體重(LBW)與五歲兒童腎臟參數的關係,重點在單胎和雙胞胎。研究涵蓋110名兒童,發現ELBW兒童的腎小球過濾率(eGFR)與出生體重正相關。單胎中,孕期高血壓會降低eGFR;雙胞胎則與生長速度減少有關。腎臟體積與出生體重、身體質量指數呈正相關,且雙胞胎的腎臟體積顯著較低。研究建議腎體積可能是預測eGFR的更可靠指標。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低出生體重(LBW)、早產及胎齡小於正常範圍(SGA)對兒童慢性腎病(CKD)和末期腎病(ESKD)的影響。研究分析了147萬名2009至2016年出生的新生兒,發現低出生體重的嬰兒發展CKD和ESKD的風險顯著高於正常體重的嬰兒。男嬰的CKD風險比為1.20,ESKD為1.64;女嬰則分別為1.18和1.31。此外,早產和SGA也顯著增加CKD和ESKD的風險,顯示出這些因素之間的協同效應。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妊娠期間高血壓疾病及子宮內生長遲緩(IUGR)對後代2型糖尿病(T2D)風險的影響。研究使用減少子宮胎盤灌注壓(RUPP)的老鼠模型,發現雖然後代早期胰腺β細胞面積減少,但隨著年齡增長,並未出現高血糖或葡萄糖不耐受。到出生後第28天,RUPP雌性後代的β細胞面積恢復正常,且葡萄糖清除能力改善,GLP-1水平上升,胰島素敏感性增強。結果顯示,補償機制可能有助於保護IUGR後代免受高血壓妊娠的長期代謝影響。 PubMed DOI

低腎元數量與慢性腎病(CKD)及高血壓風險增加有關。為了研究腎元不足的影響,我們創建了一種新型近交大鼠模型(HSRA大鼠),其中75%的後代僅有一個腎臟。研究顯示,這些大鼠的腎元數量減少約20%,並在18個月時出現顯著的蛋白尿,顯示CKD風險增加。透過甲基化測序、單核RNA測序及蛋白質組學分析,我們發現多個基因及366個差異表達的蛋白質,特別是Deptor和Amdhd2基因,可能在腎臟發育中扮演重要角色,未來可用於改善腎元健康及減緩腎病進展。 PubMed DOI

腎臟疾病對心血管系統影響深遠,隨著腎功能下降,心血管併發症風險增加。許多腎臟疾病,特別是先天性和囊腫性疾病,常在兒童時期被診斷,並可能與心臟問題共存。主要相關疾病包括腎臟及尿道先天性異常、多囊腎病及腎小球疾病等。這些疾病可能導致血管僵硬、心臟瓣膜疾病及其他心血管風險,特別是在腎病綜合症和IgA腎病等情況下。腎臟與心血管健康的關聯在兒童中尤為重要。 PubMed DOI

在Dahl鹽敏感大鼠中,缺少免疫受體CD14會讓雌鼠因鹽分導致的高血壓和腎損傷更嚴重,主要是因為巨噬細胞產生的NOX2氧化壓力增加。若同時去除CD14和NOX2,這種惡化就不會發生,證明NOX2是關鍵。骨髓移植和人類腎臟樣本也有類似結果,顯示免疫細胞裡的CD14有保護作用。 PubMed DOI

最新研究發現,慢性腎臟病的危險因子對男女影響不同。男性腎功能惡化較快,心血管死亡率高,常見貧血等問題;女性則在心肌梗塞住院後死亡率較高,洗腎時心血管事件也較多。荷爾蒙和基因表現也有性別差異,未來治療應考慮男女不同需求。 PubMed DOI

這項丹麥大型研究發現,媽媽有妊娠毒血症,足月出生的小孩長大後(特別是25歲以後)罹患腎臟疾病的風險會增加,即使排除早產因素,這風險還是存在。大多數腎臟疾病類型都有這現象。反而妊娠毒血症合併早產,孩子一歲後腎臟疾病風險並沒有再增加,顯示妊娠毒血症本身就會提高孩子日後腎臟病的機率。 PubMed DOI

這篇系統性回顧發現,非常早產(32週以下)出生的兒童和青少年,血清Cystatin C濃度較足月出生者高,顯示腎功能可能較差。雖然初步分析發現早產者腎功能較低、收縮壓較高,但進一步分析後差異不明顯。建議針對早產兒應加強腎臟健康監測,尤其可利用Cystatin C,但仍需更多長期研究確認。 PubMed DOI

媽媽懷孕前後的健康會影響寶寶腎臟發育,若子宮環境不佳,寶寶腎元數量可能較少,未來罹患腎臟病風險會增加。加強女性孕前照護、及早發現高風險妊娠並追蹤高風險兒童,有助降低相關健康問題。媽媽健康對孩子腎臟發展很重要。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