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探討持續性心率升高(pe-HR)與敗血症相關急性腎損傷(S-AKI)患者的死亡率關聯,使用因果推斷和機器學習技術。pe-HR 定義為心率在 12 小時內超過每分鐘 100 次,且持續至少 11 小時。結果顯示,pe-HR 患者的 90 天死亡風險提高 1.62 倍,住院期間則提高 1.22 倍。研究建議,使用 β-adrenergic 受體阻滯劑可能有助於延長生存期。此外,將 pe-HR 融入預測模型可提升生存預測準確性。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這項研究探討腎臟平均灌注壓(MPP)與敗血症相關急性腎損傷(SA-AKI)患者的預後關係,數據來自MIMIC-IV資料庫。研究發現,MPP低於60 mmHg的患者90天死亡率顯著較高,且MPP與死亡率之間存在非線性反比關係。Cox回歸分析顯示,MPP低於60 mmHg是獨立的死亡風險因素,而MPP高於60 mmHg則可降低死亡風險。結果強調監測MPP變化對SA-AKI患者預後的重要性。 PubMed DOI

急性腎損傷(AKI)是心臟衰竭(HF)患者常見的併發症,且會影響預後。本研究探討HF患者中AKI與平均動脈壓(MAP)變化的關係,使用重症監護醫學資訊庫IV(MIMIC-IV)的數據進行回顧性分析。研究發現,MAP快速下降的患者(類別4)發展AKI的風險顯著高於低中等MAP的患者(類別3)。相對而言,中等MAP的患者風險較低。結果顯示,密切監測MAP變化對預防HF患者的AKI至關重要。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靜息心率與近期缺血性中風患者腎功能下降的關聯。分析了9,366名患者的數據,結果顯示心率越高,腎小管過濾率(eGFR)年下降幅度越大。心率≥90 bpm的患者年下降幅度為3.90 mL/min/1.73 m²,而心率<60 bpm則為2.12 mL/min/1.73 m²。高心率也與不良腎臟結果風險增加相關,特別是在無心房顫動的患者中更為明顯。研究強調監測心率對缺血性中風患者的重要性,建議進一步探討不同族群的情況。 PubMed DOI

急性疾病品質倡議(ADQI)工作小組已定義敗血症相關的急性腎損傷(SA-AKI),但對早期和晚期SA-AKI的預後及風險因素尚缺乏深入研究。一項利用MIMIC-IV數據庫的回顧性研究發現,早期SA-AKI患者在腎臟恢復、住院及重症監護病房時間上表現較好,且死亡率相似。雖然早期患者使用腎毒性藥物比例較高,但他們的腎臟恢復情況更佳。未來需進一步探討這兩種SA-AKI的臨床結果及潛在機制。 PubMed DOI

急性腎損傷(AKI)是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常見且嚴重的併發症,影響預後。本研究探討壓力高血糖比率(SHR)與重症AMI病人AKI發展的關聯,分析了4,663名病人的數據。結果顯示,較高的SHR水平與AKI風險增加獨立相關,且呈J型關係。雖然SHR在住院死亡率的預測上有限,但強調了在有AKI風險的AMI病人中進行血糖監測和管理的重要性。 PubMed DOI

這項研究開發了一個風險模型,利用心電圖(ECG)結果來預測接受血液透析(HD)患者的全因死亡率。研究涵蓋454名患者,期間從2008年到2021年。研究人員透過多變量Cox回歸分析找出關鍵預測因素,如年齡、血清白蛋白、中風病史、心房顫動及QT間期。隨訪三年中,21.5%的患者去世,預測模型的曲線下面積(AUC)達0.83,顯示良好區分能力,並能早期識別高風險患者,提供更安全的治療策略。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急性腎損傷(AKI)、急性腎病(AKD)與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的死亡率關聯。研究分析了2,829名住院病人的數據,使用八種機器學習演算法進行預測。結果顯示,AKI發生率為13.71%,AKD為15.11%,整體死亡率為4.84%。LightGBM演算法表現最佳,對AKI、AKD及死亡率的預測準確度分別為0.815、0.827及0.934。研究強調腎功能變化在預測死亡率中的重要性,並開發了網頁應用程式以協助識別高風險患者,改善預後。 PubMed DOI

這項研究分析超過1.7萬名ICU急性腎損傷病人,根據腎功能和尿量變化分成四種亞型。結果發現,腎功能惡化但尿量增加的病人死亡率最高,腎功能改善且尿量穩定的病人預後最好。這有助於未來針對不同AKI病人,提供更精準的治療建議。 PubMed DOI

這項研究發現,對同時有急性腎損傷和心臟衰竭的病人來說,ePWV(估算脈波傳導速度)越高,28天內死亡率就越高。即使考慮其他因素,ePWV偏高還是會顯著增加短期死亡風險。因此,ePWV可以作為這類病人短期死亡率的獨立預測指標。 PubMed DOI

這項回溯性研究發現,SA-AKI患者如果ePWV較高,28天內死亡風險會明顯上升,且存活率較差。ePWV和死亡率呈非線性關係。ePWV有助於早期辨識高風險患者,讓醫療團隊能及早介入,提高治療成效。 PubMed DOI